-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2025年上海市虹口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13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小虹整理积累水月相映的诗文佳句时,由“月下飞天镜”想到《岳阳楼记》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5-9题(22分)
【甲】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②精舍③,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②浮图:梵语,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5.【乙】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欧阳修与【丙】文中的“子瞻”(即北宋文学家)同属于“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晦明变化者明: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依山临壑”中“临”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靠近 B.来到 C.将要 D.面对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甲】【乙】【丙】三篇诗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甲】诗颔联、颈联以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一幅安乐祥和的田园秋景图,尾联笔锋一转抒发了 之情;【乙】文表达了之乐;【丙】文先绘山水,再叙人情,由景及人,“ ”四字足以体现出子瞻在齐安的愉悦洒脱之情。(8分)
9.【丙】文首句提及“子瞻迁于齐安”,请结合文意分析他能够“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的原因。(5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6分)
从“李约瑟之问”到未来之问
①为什么在科技上一直领先的中国文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从“李约瑟之问”出发,我们的疑问仿佛更多了:“李约瑟之问”是否源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在21世纪,“李约瑟之问”是否已经被消解?从“李约瑟之问”出发,中国又该如何融入科学发展的未来?要回答这些问题,应该先回到文明的开端。
②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这样写道: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中国文化从早期就展现了开放性、善于融合的特点。但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系统性科学研究的萌芽?一方面可能源于中国文化与皇权结合得过于紧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历来不注重总结对自然界进行观察的方法论——这导致了直到明朝,人们依然寄希望于通过语义模糊的“格物致知”来达到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自省。
③所谓“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所谓“格物”,可以理解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致知”则是升华到了理性思维的程度。问题在于,当涉及到人究竞该如何从“格物”上升到“致知”的方法论时,这部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做出清晰的解释。
④以现代眼光看,这种既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也没有方法论指引的“格物”方法,银难帮助人对自然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以数学为基出,通过对外部世界分类、分科,通过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⑤中国文化自成体系,但它似乎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而在世界的另一边,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欧洲思想家们也感受到了多方面的困境,欧洲同样需要外来文化的注入以解决自身的难题。从17世纪开始,中西方文化一次剧烈的碰撞和融合开始了,至少有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