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脑膜炎奈瑟氏菌危害性评估报告.pdfVIP

2025年脑膜炎奈瑟氏菌危害性评估报告.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脑膜炎双球菌危害性评估报告

1危害程度分类

1.1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乙类

传染病。在2025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脑膜炎双球菌列为

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菌株或活菌培养物为B类,UN编号为UN3373。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脑膜炎双球菌培养属于大量活菌操作,应在符

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实验室中进行。样本检测应在BSL-2实验室中进

行。

2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阴性双球菌、直径约0.6~0.8μm,无芽胞、无鞭毛、

新分离菌株多有荚膜和菌毛。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需在含有血液、血清等培养基中才能

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6,专性需氧,5%CO可促进生长。

2

2.2抵抗力

脑膜炎双球菌对外界环境和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物等均敏感。

2.3致病因素及致病机制

2.3.1致病因素:脑膜炎双球菌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2.3.2致病机制:荚膜有抗吞噬和保护菌体免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损伤,利于细菌在体内的

存活和繁殖。菌毛与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菌毛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粘附于呼吸道粘

膜上皮细胞表面,得于细菌的粘附和侵入,并操作粘膜上皮细胞。内毒素可引起发热、小血

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局部血管栓塞及出血,出现出血性皮疹或瘀斑。可重时可导致

中毒性休克及DIC。

2.4传播途径和感染的后果

2.4.1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2.4.2感染的后果: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少数成为流脑患者,主要临床表

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2.5流脑的预防、诊断、治疗

2.5.1预防:注射A群脑膜炎双球菌多糖菌苗可有效预防流脑;目前已有A+C脑膜炎双球菌

4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多糖菌苗。实验室人员应在实验活动前注射流脑疫苗,待产生抗体后,进行相关实验活动。

2.5.2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

症状。

2)、实验室诊断:①病人脑脊液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脑膜炎双球菌;②从病人脑脊液或急性

期血清或尿中检测到脑膜炎双球菌群特异性多糖抗原;③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

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④以PCR检测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双球菌的

DNA特异片段。

临床表现加实验室诊断中的任一项就可以确诊流脑。

2.5.3治疗:根据临床对症治疗。

3拟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3.1标本的采集及运送

3.1.1可能危害:样品采集:鼻咽拭采样,有可能患者打喷嚏或咳嗽而将唾液喷到工作人员

面部;脑脊液和血液采样时,有可能发生针刺伤工作人员;样本运送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溢

漏和溅出,污染操作人员的手或样品运送箱。

3.1.2预防和处理措施:

文档评论(0)

LLFF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