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3201_T 1127-2022 慈善捐赠受赠管理规范.docx

DB3201_T 1127-2022 慈善捐赠受赠管理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03.080CCSA16

DB3201

南京市地方标准

DB3201/T1127—2022

慈善捐赠受赠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forthemanagementofcharitabledonationanddonee

2022-12-15发布2022-12-18实施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201/T1127—2022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体要求 2

5受赠范畴 2

6受赠预评估 2

7签订捐赠协议 3

8接受捐赠 3

9捐赠管理 4

10信息公开 6

11监督与评价 6

附录A(资料性)接待捐赠登记表 7

附录B(资料性)捐赠承诺书 8

附录C(资料性)捐赠协议书 9

附录D(资料性)物资签收登记表 12

附录E(资料性)慈善捐赠流向表 13

参考文献 14

II

DB3201/T112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南京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丽俐、宣浩煜、苏菲娅、李泉德、刘晖、吴凡。

1

DB3201/T1127—2022

慈善捐赠受赠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慈善捐赠受赠的总体要求、受赠范畴、受赠预评估、签订捐赠协议、接受捐赠、捐赠管理、信息公开以及监督与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慈善组织及其他公益性非营利法人的捐赠受赠管理。政府机关等单位的慈善捐赠受赠管理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201/T1049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B3201/T10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慈善捐赠charitabledonation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3.2

非营利法人nonprofitcorporation

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3.3

捐赠人donor

基于慈善目的,自愿赠与财产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4

受赠单位recipientunit

存在接受慈善捐赠行为的慈善组织和其他公益性非营利法人。3.5

受益人recipient

接受并最终使用捐赠款物或享受志愿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

DB3201/T1127—2022

4总体要求

4.1慈善捐赠应遵守《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符合慈善目的。

4.2慈善捐赠应遵循平等、自愿、无偿的原则。4.3捐赠单位不应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4.4受赠单位应明确捐赠管理部门负责捐赠事项的组织协调管理,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捐赠人向受赠单位捐赠,应由单位捐赠管理部门统一受理。

4.5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或按照捐赠协议要求,用于公益目的,不应侵占、挪用或损毁。

4.6捐赠受赠过程应做到信息公开,依法接受民政部门监督。

5受赠范畴

5.1受赠单位可接受符合公益慈善目的的捐赠包括但不限于:

a)用于扶贫、济困;

b)用于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c)用于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d)用于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e)用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5.2受赠单位不应接受的捐赠包括但不限于:

a)涉及商业营利性活动;

b)涉嫌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

c)捐赠方指定其利益关联方作为捐赠受益人;

d)提出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行业数据及信息等附加条件;

e)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环保等标准和要求的物资;

f)附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