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古诗词PPT.pptx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古诗词PPT.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送子由使契丹宋代·苏轼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演讲人:演讲时间:

目者简介基本内容诗词赏析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作者简介参加科考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守孝期满,又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京。他们乘船沿岷江、长江而下,出三峡后至江陵(今湖北江陵)后改走陆路北上,于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到达京师,沿途苏氏父子写下了不少诗文。到达京师后,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苏辙也被任命为河南绳池(今河南绳池县)主簿,但两人并未赴任,而是准备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制科是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按照宋代制科惯例,一、二等为虚设,第三等便是实际上的最高等级,北宋开制科以来,仅有曾任参知政事的吴育得过第三等。

作者简介居住杭州苏轼在杭州游览各种名胜古迹,以及用同僚、僧侣、歌妓的交往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现存最早的苏轼词作便是他在杭州任上所作,说明在杭州的三年是苏轼填词生涯的习作阶段,熙宁五年(1072年)有两首,熙宁六年(1073年)有五首(一说七首),熙宁七年(1074年)有四十二首,是他一生中作词最多的一年。

作者简介任职徐州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改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途径澶(今河南濮阳附近)濮(今山东鄄城附近)时,苏辙专程从汴京来迎接他,然后陪他前往河中赴任,途中接到诏书,转任苏轼为徐州知州,于是苏辙又陪同苏轼前往徐州,并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中秋节之后,苏轼送别苏辙未几徐州爆发洪灾,苏轼开始率领徐州百姓抵抗洪水,并亲自到军营动员军队抗洪。十月十三日,洪水终于退去。为了防止水患再至,苏轼开始筹划增筑徐州城堤,他将计划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但却迟迟得不到回应,直到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朝廷才同意了苏轼的请求。

作者简介乞居常州苏轼被贬期间,宋神宗多次想重新启用苏轼,但因宰相王珪等的阻拦,未能如愿。元丰七年(1084年),宋神宗感念苏轼之才,下诏“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将苏轼改授为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苏轼赶赴汝州途中,先看望了被他连累而被贬至筠州的弟弟苏辙,随后有游历了庐山,在这里他留下了《初入庐山》《题西林壁》等诗篇。六月,苏轼游历石钟山,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七月,苏轼至金陵(今江苏南京)看望了罢相在家的王安石,交流学问与政治,后又同游蒋山,互和诗词。

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诗词原文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基本内容字词注释适:往。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基本内容诗词翻译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基本内容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2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第三部分诗词赏析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诗词赏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

文档评论(0)

染墨小店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计算机一级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22日上传了计算机一级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