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方略.docx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方略.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方略

一、虚词的概念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际意义的词就是文言虚词。

注意:不表示实际意义,并非没有意义,有的虚词是可以也是必须翻译出来的。

二、虚词的范围和分类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一般分为四类:起指代作用的虚词、起组合作用的虚词、起连接作用的虚词、起语助作用的虚词。

三、虚词的用法

1、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如“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如“也”“乎”“焉”“哉”。

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以、于、而、则、者、也、焉、乃、为等。

四、虚词的作用

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2.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词);

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语气副词);

4.修饰限制(如副词);

5.称代(代词);

6.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7.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五、虚词的考查形式

主要三个方面的内容:

1、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2、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包括语气、情感等);

3、文言句子的翻译;

六、怎样准确把握虚词

文言虚词,从我国传统的研究虚词的书籍来看,包括有连词、介词、语气词、叹词、副词和一部分代词。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离开了文言虚词是不可想象的。而同学们往往对虚词感到头痛。怎样才能把握文言虚词呢?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由虚到实,把握变化。为避免死记文言虚词的毛病,应当着眼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本义入手把握虚词的引申义。例如:介词“以”的基本意义是“用”。由具体的“用”引申为“用什么身份”“用什么事物”。前者如“以钱覆其口”(《卖油翁》);后者如“将何以理天下”(《董宣执法》)。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把”,将宾语提前。如:“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又可以引申“凭借”。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由表凭借的“以”可引申为“因为”,如:“宁可以急相弃邪”(《〈世说新语〉二则》)。又可以引申为“按照”,如:“葬以大夫礼”(《董宣执法》)。还可以引申为“根据”,如“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二则》)。还可以作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而”,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区分虚实,便于记忆。有些常用虚词,它们既可以作虚词,也可以作实词。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人称代词,他:“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作物主代词,它:“王大怒,使相之”(《干将莫邪》);作指示代词,这:“儿闻之,亡去”(《干将莫邪》);作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作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又如“为”,作动词,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作判断动词,是:“必为有窃疾矣”(《公输》);作介词,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作介词,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作介词,替:“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作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公输》)。文言虚词的这种变化,一时难以掌握。有人将这种情况归纳整理成一个表格,效果不错。请大家看看是否对自己学习有用,如果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记忆,效果肯定会更好。

3.通晓古今,防止误解。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虽”,在文言文中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为连词,往往与“可是,但是”等呼应使用。又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中的“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现在则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再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可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