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docx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部分,所占比重明显增大,这意味着文言文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还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深度阅读”的概述、文言文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文本的选编意图等方面解读教材,并探索古语今用,促进文言文探究;结合文体,品鉴文言文特色;咬文嚼字,深入文言文阅读;趣味诵读,领悟文本底蕴等教学策略。教师应通过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元素;文言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部分,一共编排了14篇(则),文言文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还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文言文《杨氏之子》一课为例,探究如何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古语今用,促进文言文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价值的提问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疑问,才会形成浓厚的探索兴趣,这是课堂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

《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幅短小,侧重描写了杨氏之子和宾客孔君平之间趣谈的经过,年仅九岁的杨氏小儿的机智巧妙、对答如流,令人拍案叫绝。在《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始就可直奔主题,先抛出问题:“‘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之”“子”的意思,再让学生用“某氏之子(女)”这种文言的形式做自我介绍。这样的教学开场,学生兴致盎然,可谓“课未始,兴已浓”。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所熟悉的、所了解的、所关心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打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大门。

而在课文的结尾处,笔者通过追问:“文中来的是孔夫子,如果来的是林夫子、李夫子,这么开玩笑,你会如何巧妙对答?”引导学生进行文言仿说练习,延伸拓展,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也让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使得“课虽终,思未止。”

如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与结尾处,都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建构与实践,以古语为今用,创设真实的对话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其探究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结合文体,品鉴文言文特色

《杨氏之子》是一则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扫除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音韵、节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其学得轻松且深入,结合文言文的特点,笔者这样进行指导:首先,在初读课文前,让学生默读并思考本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其次,让学生交流,说出文言文的特点——简短难懂。最后,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体会到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同时回顾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温故知新,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文言文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开口朗读,做到“三读”:读通、读懂和读透。在读通和读懂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以从两个环节入手。

第一个环节是在断句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读好句读,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教学时,教师先出示该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中写了几个人物?再让学生填空,补充人物:()乃呼儿出。()为()设果。指导学生读好句读,读懂大意的同时也感悟其中起承转合之妙。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可通过“禽”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理解“家禽”的古今异义,从而能准确停顿。

第二个环节是在字形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字理识“君”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君”字的意味深长,挖掘丰富的文化元素。笔者在解读本文时发现:“此是君家果”一句中的“君”字颇有深意。教参和很多教师都直接翻译成“你”,其实欠妥,因为两词的语气和情感差别很大,“你”是普通的第二人称,而“君”应该是敬称。金文“E:\2023田田\10-\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10\LJ24-19-4.psd”,上部手执一支笔,下部为“口”形,意思是手批文、口发令,本意为发号施令的首领或一国之君,引申为贵族男性、德高望重的人,后来“君”变成一种敬称。文中官至廷尉长(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部部长)的孔君平竟称九岁孩童为“君”,且是在谈笑时无意中自然流露,足以显示杨氏之子在孔君平心目中的独特地位。由此敬称,联系上文,不难理解孔君平为何会“父不在,乃呼儿出”,愿与九岁小儿打交道。联系下文,杨氏之子对答如流“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