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45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0102030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听读诗歌·感受诗情学习目标萧瑟整体感知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要留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321译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由此发生。首句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放在心上。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透出一丝俏皮。12作品鉴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01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0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01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02写作特色2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课堂小结主题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废的倔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创作背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整体感知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01020304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渔歌在夜半响起。译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作品鉴赏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忆”字开篇,直接把往事展开。“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

文档评论(0)

189****6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