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3单元 9说“木叶”.ppt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3单元 9说“木叶”.ppt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

9说“木叶”;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相关链接】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地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1)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2)冉冉:①(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②慢慢地。

(3)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4)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5)相去无几:相互间存在的差距不大。;3.辨析下面词语的用法

不落言筌不落窠臼

辨析: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适用的对象不同。“不落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形容语言自然而又有创新。“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多指形式或风格。

例句:①庄子以其超人的智慧,化难以言说的哲理为机智隽永的故事,生动自然,不落言筌。

②该剧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成功塑造了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4.掌握文中出现的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3)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6)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8)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研习讨论与鉴赏;问题研讨

【任务一】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1.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和③。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参考答案: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②含有落叶的因素③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3.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段首标意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这样的结构方式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这样的结构方式能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容易让读者把握要领。如第6段,第一句话“‘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句展开的。;【任务二】把握内容,体会细节

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参考答案: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人想起树干,而不大会想到叶子,“叶”因为其繁密性而常被排斥在“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2.本文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3.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参考答案: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4.在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各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参考答案:①疏朗、飘零之意②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5.文中大量援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686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