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药概论;内容;考核及成绩评定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
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
本特色。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
佳选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就是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
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
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辩证,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等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阴阳学说;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1.阴阳的对立性:;2.阴阳的转化性;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互相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相生相克的反常;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相克与相乘的异同:
同:次序一致
异:相克——正常、生理
相乘——异常、病理;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如:木旺侮金
不及——克者太弱如:金虚木侮;2.子母相及;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相生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案例分析 .ppt
- 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与案例分析.ppt
- 中药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的综合色谱分析课件.ppt
-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PP课件.ppt
- 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ppt
- 重庆市广厦御景龙庭营销推广策划案.ppt
- 重症急性重症胰腺炎护理查房课件.ppt
- 2025年中国工业缝纫零件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客车+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溢水分配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汽车改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广东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高压直流阀用晶闸管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docx
- 中国汽车培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自磨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 中国珠海市二手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
- 中国汽车电子产品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
- 中国电表箱配件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docx
- 2021-2026年中国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厢式货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