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三章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目录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第四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类型第五节
教学目标掌握熟悉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和反应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类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PARTONE第一节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抗原表位(epitope)和抗体互补决定簇(paratope)抗原表位和抗体互补决定簇
一、抗原表位参与抗体反应的抗原表位被称为B细胞表位,其本质为抗原上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部位。构成表位表面的基团多为氨基酸残基,也可以是多糖残基或核苷酸残基。对蛋白质抗原而言,抗原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第一节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
二、抗体互补决定簇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通过折叠形成异源二聚体后,各自的高变区在其顶部聚集形成一个与抗原表位结合的区域,称之为抗体的互补决定簇,其本质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互补决定簇的结构特征由抗体高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不同抗体因其高变区不同可形成不同的表面形态以及该表面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抗体的基本结构虽然含有两个臂,具有两个互补决定簇,但因其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因此其两个互补决定簇是完全一致的。每种互补决定簇一般只能结合一种抗原表位。第一节抗原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
PARTTWO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一、抗原抗体结合力非共价键结合:(1)静电引力;(2)范德华引力;(3)氢键;(4)疏水作用力(最大)。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亲和力(affinity):抗体单价Fab与单价抗原表位的结合能力。抗原抗体的亲和力示意图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三、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亲合力(avidity):多价抗体与抗原分子间的结合能力,与亲和力、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表位数目有关。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示意图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三、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平衡常数,表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稳定性和亲和性。K值越大,亲和性越高;亲和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固。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抗体的单价结合和多价结合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四、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亲水胶体→疏水胶体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五、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所需时间较液相免疫测定长。微球表面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效率较微孔高。固相表面抗原和抗体的利用效率较液相免疫测定低。固相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速率较液相免疫测定低。第二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PARTTHREE
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specificity)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之间的空间互补结合所决定的。AbAg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特异性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交叉反应的弊与利弊:交叉反应可影响血清学诊断的准确性,采用单克隆抗体是克服交叉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利:利用交叉反应来进行诊断,如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协助斑疹伤寒的诊断。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二、可逆性(reversibility)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等价带——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前带——抗体过剩带。后带——抗原过剩带。沉淀反应中沉淀量与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四、阶段性第一阶段(特异结合阶段):快速、不可见。第二阶段(可见反应阶段):反应慢、可见,易受环境影响。第三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PARTFOUR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第四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一)抗原理化性质、表位种类和数量。颗粒性抗原→凝集现象。可溶性抗原→沉淀现象。(二)抗体来源、特异性、亲和力、浓度。
二、实验环境因素(一)反应条件电解质:中和电荷,常用0.85%NaCl。酸碱度:pH6~8,避免接近或等于抗原等电点引起自凝。温度:一般15~40℃为宜,37℃最常用。(二)基质效应样品中的基质成分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干扰。第四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PARTFIVE第五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类型
第五节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类型抗原抗体结合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零二四年度家族企业股权分割与传承协议范本.docx VIP
- 海尔集团岗管理手册.doc VIP
- 中医治疗脊椎病.pdf
- 空调加雪种培训.pptx
- 海尔集团员工关系管理手册.doc VIP
- 一类、二类医疗器械及其零部件、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建项目环评可研资料环境影响.docx VIP
- 2024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研究报告-智能手表-健康生活的亿万级赛道(摘要版).pdf VIP
-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docx VIP
- 《中等职业学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发布稿).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