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驯化”视角下的数字哀思:失亲者的微信朋友圈哀悼现象研究.pdf

“再驯化”视角下的数字哀思:失亲者的微信朋友圈哀悼现象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媒介即环境”的论述不止停留在彼得斯的论断中,当下媒介技术与人们的日

常生活深度嵌套,失亲后哀伤过程向网络领域的蔓延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微信

朋友圈表达对于逝去亲人的追思与悲痛构成了失亲者在特殊人生阶段的重要一环,

曾经隐秘的死亡与丧亲之痛变得日益公开化、日常化。与此同时,在线哀悼也面临

众多争议,观众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其“不真诚性”与“虚伪性”,社交媒体的媒介

属性、文化意义、用户印象与对待死亡死者的严肃态度在这一议题中碰撞冲突。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了与社会形成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再驯化理论视角,研究

失亲者是如何将微信朋友圈“再驯化”进入到哀悼实践中。为了获得对于研究问题

深入、独特、有价值的阐释和理解,本研究采用了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对发布或接

收哀悼朋友圈的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获得具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研究发现,失亲这个特殊生命境遇阶段引起了失亲者对于微信朋友圈的再驯化,

情感性的“哀伤恢复”动机与工具性的“再中介化”动机构成了失亲者使用微信朋

友圈的两大维度。其中,“铭刻记忆、情感灵媒”的动机描述了失亲者利用社交媒

介的想象观众性与异步特性,重建与逝者的情感联系,成为生者与死者对话的“灵

媒”。而“递送帛金的委婉提示”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利益化诉求,弥散化的传播

特性中和了当面邀请的生硬与强迫意味,为双方提供了“进退余地”。依托于微信

朋友圈的在线哀悼通过与传统日程的协商与调适,嵌入到哀悼居丧的既有时间、空

间及社会序列中,冲击了丧亲哀伤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及“合法哀悼者的准入及

等级制”。而当个人媒介实践意义接入到公共领域时,失亲者与接收者在“协同驯

化”中由于媒介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文化观念习得程度以及技术特性限制而产生

了冲突矛盾。

在这一再驯化实践中,体现着“人—技术—社会”的互动互构关系,失亲者受

到社会文化规范等结构性力量的规制,但也能够在具体情境下借助媒介技术发挥主

观能动性。最终,微信朋友圈以一种填补性、创造性、待定性的“辅助”角色嵌入

到失亲的意义建构与社会文化中,它无法替代线下哀悼成为“主力”,却成为连接

失亲者个性化需求与遵循社会文化规范的一片中间地带,在不公然挑战传统文化规

范的基础上,悄然创造着一种“持续联系”的哀伤过程和更为开放的死亡文化。

关键词:再驯化;在线哀悼;社会文化;死亡;微信朋友圈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argumentthatmediaasenvironmentdoesnotjuststayinPetersassertion,as

mediatechnologiesbecomedeeplyembeddedinpeoplesdailylives.Thetransitionof

grievingforlovedonesfromisolationtoonlineplatformshasbecomeasocial

phenomenon.ExpressingmourningandmemoriesoflostlovedonesonWeChatMoments

hasbecomeanessentialpartofthegrievingprocessforindividualswhohavelostrelatives.

Deathandbereavement,onceshroudedinsecrecyinChineseculture,havebecome

increasinglypubliconsocialmedia.However,onlinemourningpracticesfacemany

controversies,astheaudiencereceivingthesemessagesjudgestheirauthenticityand

sincerity.Themediaattributeofsocialmedia,culturalsignificance,userimpression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论文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