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pdfVIP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第1页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

(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

的用药辨治规律。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从

杨栗山的学术渊源、杨栗山对瘟疫的阐述以及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四个

方面对《寒温条辨》进行分析,从《条辨》原文出发,总结、整理、分析

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关于杨栗山治温十五方的研究,则是借助于数据

库技术,对杨栗山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杨栗山深痛世人“于病

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面对“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的残酷现实,对伤寒

和温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零星采辑,参

以管见,”于1784年著成《伤寒瘟疫条辨》。杨粟山注重运气对人体的

影响,开篇首论运气。尽管如此,杨氏仍强调以临床见证为要,而不以常局

相推。从《寒温条辨》自序可以看出,杨栗山的学术渊源复杂,分别受到

《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喻嘉言“邪毒由口

鼻而入,闭郁三焦”,吴又可杂气学说、张璐“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以

及刘河间双解、三黄的制方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伤寒和瘟疫进

行条分缕析。杨栗山并未沿袭叶天士卫气营血的分证认识,提出温病(实

为瘟疫)的病因为“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有一

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也”。杨氏在卷一总论各篇中始终贯穿了对

温病的病机认识,即“怫热内郁,郁久而发,自内达外,由血分发出气分……”

杨栗山所论实为瘟疫,但是也提到运用十五方治疗四时温病可收良效。

由此可见杨栗山认为瘟疫和四时温病存在相同的病机—郁热。杨栗山

注重强调寒温异治。尤其是疾病的初起,伤寒宜辛温发汗,而温病则宜苦

寒清热、辛凉透散。对于疾病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里证变证,则应谨守病

机,辨证论治。通过整理归纳,以及数理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杨栗山治

温十五方遣方用药规律如下。1.重视辛凉宣透;2.重视苦寒清热;3.重

视辟秽解毒;4.注重调畅气机治从三焦;5.注重导赤泻心;6.治病求本,

补泻兼施。第二部分是现代文献。研究对象为1958年5月至2013年

6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第1页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第2页

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经筛选共223

篇文献,448个病案纳入研究。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分析技术。以

文献中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诊断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

表和查询,得出后世运用杨栗山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

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

下结果。(1)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所治疗的临床疾病种类繁多,

涉及20类总计287种,其中以升降散的运用最为广泛,在皮肤科、耳鼻

喉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及感染性疾病中运用较多,所治病证热证居多,

且多具有郁火郁热不达、气机不畅的病机。(2)现代临床448例病案研

究发现,病机以热、郁尤其是肝郁、气郁最多,舌象以红舌黄(厚)苔、红

舌黄腻苔多见,脉象多为数脉和弦脉。(3)病案出现的主要症状以发热、

斑疹、头痛最为常见;次要症状有:咳嗽、眩晕、咽痛、口腔溃疡、

面目红肿疼痛、腹痛、胸闷等。(4)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进行

辨治时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蝉蜕、僵蚕、大黄、姜黄、甘草、

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银花、丹皮、半夏、赤芍、生地、黄连、

白芍、桔梗、玄参、薄荷等;两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僵

蚕和蝉蜕、蝉蜕和大黄、姜黄和僵蚕、姜黄和蝉蜕、姜黄和大黄、甘

文档评论(0)

131****0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