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利奈唑胺的临床的价值.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肾毒性*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动物研究具肾损害具肾毒性,有剂量依赖性临床研究临床报导了肾毒性、肾功能损害、间质性肾炎等肾脏变化症状:蛋白尿、血尿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发生率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大,发生率增高1998年Elting报导726例癌症患者应用本品后17%(127例)产生肾毒性其发病也可在停药一月后发生BabalandPasko1988年也报导了临床应用出现肾毒性的病例由于替考拉宁长半衰期,易于造成药物蓄积,故其潜在肾脏损害不易察觉良好的安全性*肝代谢50%-70%,吗啉环开环氧化;不通过P450酶代谢,且对P450酶无诱导性,也不抑制其活性,因此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低01双通道清除,包括非肾清除与肾清除,肾清除占所给剂量80%-85%(其中30%为原型药物,其余为各种代谢物,而代谢物为非活性物),粪便排出所给剂量7%-12%(主要为代谢物),提高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01老年患者药代力无明显变化,故老年患者应用无需调整剂量01治疗MRSA患者住院时间*LiZ,etal.Pharmacotherapy.2001;21:263-74.ITT:意向性分析;CE:临床可评估疗效(122/108)(70/74)P=0.19(240/220)P=0.0025复杂性皮肤/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P=0.08所有患者P=0.052(124/130)P0.001治疗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cSSTI患者平均静脉给药时间*ITT:意向性分析;MITT:经校正的意向性分析;CE:临床可评估疗效;ME:微生物可评估疗效ItaniKM,etal.IntJAntimicrobAgents.2005;26:442-8.P0.0001更经济的原因

100%口服生物利用度*NorrbyR.ExpOpinPharmacother.2001;2:293-302.*健康人药代动力学数据及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不一定与临床疗效有关。用药后时间(小时)口服375mg(空腹)静脉滴注375mg012345678910024681012141618202224利奈唑胺血浆浓度(mg/L)*利奈唑胺的

临床治疗价值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新希望。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噁唑烷酮5-次甲基乙酰胺3’-氟苯-4’-吗啉全面覆盖革兰阳性菌-金葡菌/肠球菌/链球菌1*1.斯沃说明书。体外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均已证实,利奈唑胺对下列绝大多数致病菌显示出抗菌活性下列菌株MIC90至少低于或等于利奈唑胺的敏感范围屎肠球菌(仅指VRE菌株)粪肠球菌(包括VRE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屎肠球菌(万古霉素敏感菌株)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RSA)肺炎链球菌(包括多重耐药菌株[MDRSP]*)嗜血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对下列2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包括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SMZ/TMP。三、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对氨基苯甲酸30s核糖体抑制剂四环族类(包括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Neu.Science1992;257:1064.叶酸代谢甲氧苄氨嘧啶磺胺药物细胞壁50s核糖体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性菌素类THFADHFA细胞壁合成糖肽类?-内酰胺类磷霉素类喹诺酮类DNA拓扑异构酶Ⅳ/促旋酶DNARibosomes核糖体细胞膜与敏感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利奈唑胺利奈唑胺的作用机理*肽类产物起始因子mRNA30SmRNAfMet-tRNA70S起始复合物延长因子50S30S夫西地酸林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普那霉素噁唑烷酮类终止延伸循环利奈唑胺利奈唑胺的作用机理*利奈唑胺抑制蛋白质合成,与50S亚基的23S亚基结合而阻止70S核糖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妨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因为它的早期作用,是其独特的结合位置为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因此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