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躲进房间的孩子》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诊疗笔记.pdf

《躲进房间的孩子》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诊疗笔记.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推荐序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理

健康工作已经纳入我国政府的发展纲要。社会进步,前提是家庭稳定

幸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幸福,往往和孩子身心健康成

长密切相关。作为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

者,我深刻领悟到家庭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联系。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有近2000位住院患者,其

中有两个儿童青少年开放病房,病房里这些罹患心理疾病的孩子和他

们的家长饱受痛苦的折磨;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也看到了一

幕幕亲子之间的心理剧。

这些心理剧看上去有时是话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闹剧。可是,如

果你用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常

常有个特点: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有一个消失的父亲和一个焦虑

的母亲,可是孩子的心理状态确实与父母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也和

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的互动模式有很大关联。具体关联是什么,恰

恰是本书将要为你解答的。

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我为我们医院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团队而骄

傲,除了医护人员,我们还有十位优秀的全职心理治疗师和十几位兼

职心理治疗师,他们共同为社会心理健康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爱

心。

本书作者葛老师是我们医院心理治疗师团队中的优秀成员,她执着追

求专业进步,醉心于临床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善于用文字表达临床所

思所感。感谢她的勤奋和才思,于是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

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通过一个个临床小故事,帮助大家从家庭治

疗师的视角,去解读失控的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我们将看到孩子的

心理症状是如何与家庭关系一脉相连的,孩子的情绪是如何与父母的

情绪、行为莫名捆绑的。

我相信如果你熟读本书,你将会对无法无天的“熊孩子”有不一样的理

解。至少可以理解“熊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是不良家庭互动模式的“受害

者”,而不是无法无天的小魔怪,而且他们往往是最忠心于家庭的孩

子。

好女人好三代,而好女人背后一定有个好男人,为了孩子,我们需要

首先做一个好女人、好男人,更重要的是做一对好父母。有这样的感

悟,是因为我不仅是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而且也是一位母亲、一

个妻子。希望你能够从这些临床心理治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家庭故事

里获益,一起做好父母。

沈棫华,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

1多动与不动

见完最后一个来访,我终于可以歇口气,准备过周末了。这时偏偏微

信里的朋友说有事情要咨询我,我真不想动脑筋,可是对方是个急性

子,都在微信上用榔头敲我脑袋了。

没办法,我只好接听电话。

原来,这是个不能上学的高三学生。来电的朋友介绍了对方的家庭情

况:爸爸在外地工作,压力大;妈妈独自带孩子,夫妻俩聚少离多。

朋友问是不是这个孩子的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妈妈性格要强,

对孩子要求过高,等等。

他说的也许不无道理,可是家庭环境的原因哪有那么简单就能够确

定?

无独有偶,最近一连见的几个家庭,都是父母因工作分居多年,现在

孩子不能上学,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来做家庭治疗的时候,这

些父母都很有趣,通常妈妈急得团团转,而爸爸慢条斯理,一开口都

是说妻子教育方式的问题。

问题是:如果妈妈能够接受爸爸的教育观点,双方合作,岂不是万事

大吉,何苦还要到医院来呢?

我只好对这些爸爸说:“你说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听起来你更希望

我修理你老婆。”

这话对于爸爸们是正中下怀,而妈妈们委屈得声泪俱下,长期在外的

爸爸,偏偏一回家就当领导,指手画脚,到处挑毛病,让人怎么能够

接受呢?

长期在外的爸爸也很委屈:外出辛苦多年,本以为能够让经济宽裕,

孩子健康成长,却没想到老婆把孩子带成这样子,叫我怎么办?再说

了,我不在家,哪里知道他们两个在家闹出了什么?

可是,家庭治疗往往独辟蹊径,不仅关注家里的母子是如何互动的,

而且还要看远在外地的爸爸,是如何跟家庭保持联系,他的一举一动

是怎样影响家里的母子的。孩子的症状看上去受妈妈的影响最多,其

实妈妈的情绪更多受到爸爸的影响,夫妻和睦与否,才是决定孩子心

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夫妻为了孩子的问题发愁,其实这背后总有针对配偶的埋怨,聪明的

孩子哪里听不出话音。夫妻间的针锋相对、冷言暗讽,每一句孩子都

听在耳里,扎在心里。

恰恰是父母的互动方式,不仅没能管理孩子,反而维持了孩子的症

状。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父母各执一词,无法联手,力量互相抵消,

孩子变成无法无天的小霸王!

有个爸爸就很委屈:“我不是不管儿子,而是她一手遮天,我没法插

手!”

妈妈连忙反驳,怒火冲天。有意思的是,儿子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自身咨询师老罗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职场资讯,资深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