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8.1无脊椎动物(二)课件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pptx

4.8.1无脊椎动物(二)课件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刺胞动物

淡水、海水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水螅、水母

扁形动物

水中或寄生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锅虫、绦虫、血吸虫

线虫动物寄

生或自由生活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环节动物

潮湿环境或水中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

软体动物

潮湿环境或水中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河蚌、田螺、蜗牛

节肢动物

水、陆地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足都分节

蝗虫、螃蟹、虾

|知识回顾

物已知的种类有100

万种以上,占整个动螳螂

物总数的3/4。蜜蜂

|新课导入

在自然界中,昆虫的家族非常兴旺发达,昆虫属于节肢动

比较以上昆虫,你能找出他们共同特征吗?

天牛蝴蝶

蜻蜓

认同无脊椎动物对

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

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的

进化关系和适应环境的意义;辩证看待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

探究实践01科学思维02生命观念03

概述蝗虫的主要特

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整体观察:

(1)蝗虫体色?这种体色对蝗虫而言有什么意义?

绿色或灰绿色,是一种保护色,有利于生存和种族延续

(2)摸一摸:蝗虫的体表是坚韧的还是柔软的?

想一想:这样的体表有什么作用?

坚韧的外骨骼

外骨骼作用:支撑身体,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减少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

(3)看一看:蝗虫身体有明显的体节,

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头部、胸部、腹部

|实验探究观察蝗虫

外骨骼不能随身体长大而长大,故有蜕皮现象

代表动物——蝗虫

2.局部观察:蝗虫的头部

看一看:头部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的数量各是多少?这些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多单眼

触角(3个,只能感光)

(1对,触觉和嗅觉)

→复眼

(1对,视觉器官)

|实验探究观察蝗虫

咀嚼式口器

(1个,取食)

)

上授

|拓展提升

知识拓展—口器

舐吸式口器(苍蝇)

嚼吸式口器(蜜蜂)

下唇

2.局部观察:蝗虫的胸部

看一看:胸部哪些结构?这些结构的数量各是多少?这些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探究观察蝗虫

3对足2对翅

2.局部观察:蝗虫的腹部

看一看:腹部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的数量各是多少?这些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1234568910

气门(8对)

气管的开口,

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实验探究观察蝗虫

(气体出入的门户)

听觉器官(2个)

1对触角(触觉和嗅觉的功能)头部

3个单眼(只能感光)

单眼、

1对复眼(视觉器官)

复眼

1个口器(咀嚼式口器)

前足

前翅(坚韧,保护后翅)

2对翅后翅所

以蝗虫的活动范围很大)

前足

(短小,适于行走)中足了

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胸部腹部

气门

中足

腹部→气门(气管的开口,通过

气门的开闭进行呼吸)

(薄而柔软,适于飞翔,

头部

胸部

前翅

-后翅

后足

课堂小结

3对足

蝗虫

触角

小组讨论P31的讨论题:

(1)结合你对蝗虫的观察结果,分析蝗虫有哪些特征与其危害农作物有关。

灭蝗尽可能在蝗虫的幼虫期进行,并且要采取改变蝗虫发生地环境、

利用蝗虫天敌灭蝗等措施。

喜群居,成虫有翅,活动范围大,食量大,繁殖能力强,咀嚼式口器适于咬食植物的茎叶。

(2)面对蝗灾的危害,你能想到哪些灭蝗的措施?什么时候灭蝗最好?

探究新知|

旱极而蝗

用蝗虫繁殖周期中产卵的一般在秋冬季节,

通过翻耕农田,将土壤中

的蝗虫卵暴露在空气中,在低温条件下大部分蝗虫卵会被冻死,从而有效控制来临蝗虫的数量。

主要指人在田间仔细观察,一旦发

现蝗灾的苗头,就立即动员大量的人力在田间捕捉蝗虫。

受鸟类等动物捕食蝗

虫的启发,利用人们可控制的家禽(比如鸭子)捕食蝗虫。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防治蝗灾的智慧

|拓展提升

农业

防治

生物

防治

人工防治

探究新知|

文档评论(0)

乐毅淘文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113104600004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