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河南职业教育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资源库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骨伤学科的形成(公元581~960年)隋唐时期,中医骨伤科称为“按摩科”。巢元方等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书中载录了“金疮病诸候”23论、腕折证候9论等。
其中“金疮病诸候”论述精辟,提出了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及时,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时,巢氏强调要清除异物,并提出了筋的缝合、血管的结扎、骨折的缝合固定等外科技术,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唐代蔺道人编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奠定了伤科理、法、方、药的基础。蔺道人因此成为中医骨伤科的奠基人。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固骨类药物,介绍了人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首,其中收录了不少治疗折损、金疮、恶刺等骨伤科疾病的方药。
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年)宋朝“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宋代解剖学有了显著的进步。《欧希范五脏图》描绘了内脏形态及解剖关系,对心、肝、肾、大网膜等记载基本正确。
法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学著作,解剖学的成就为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医局编著的《圣济总录》内容丰富,其中折伤门总结了宋以前的骨伤科医疗经验。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
元代“太医院”设13科,其中包括“正骨科”、“金镞兼疮肿科”。元代李仲南著《永类钤qián方·风损伤折卷》,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并创制了手术缝合针——曲针,方便缝合伤口;提出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有无“粘膝征”,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较全面地介绍了麻醉法、整复术、固定与练功术等;还系统地总结了宋元治伤方剂;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