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2025届南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节选自《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接地气”,就是要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创作触角一旦离开坚实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气。
“接地气”是新时代对文艺的热切呼唤,是文艺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接地气”是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是不能违背的。文艺创作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是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它的发生、它的动力固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但它更来自生活的赐予,来自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表达。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回答时代重大关切,反映人民疾苦和心声,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切实的行动。只有踏踏实实,沉入历史和现实的深处,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4亿中国人的生活永远给艺术家提供营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永远给艺术家提供底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面前,文艺工作者有学不完的知识,有体验不完的生活。所以,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接地气”就要脚踏实地,贴着地面前行。
强调文艺创作“接地气”,强调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着就轻视了文艺家的灵气和才气?是否限制了文艺家的想象力?是否忽视了艺术技巧?非也。毋庸置疑,文艺创作是高层次、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当然离不开创作者的天分、灵感、灵气、才气,离不开艺术家腾飞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但仅有这些,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经过生活的淬炼,在生活的泥土中长期摸爬滚打,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灵气。当天分、灵感、灵气、才气以及想象和技巧,与博大的历史文化和广袤的现实人生紧密结合时,才能产生大气磅礴的作品。接通了地气,作品才有底气,才有可能大气。
有些文艺工作者热衷于自己的小圈子,沾沾自喜于个人的小悲欢、小情调、小技巧的表达,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忽略了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他们的作品里,感知不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百姓心灵的呼喊,看不到人间大爱的呈现,看不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这样的作品注定是小家子气,成不了大气候。因此,要跳出这种小圈子,置身于人民生活的汪洋大海,去搏击风浪,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
总之,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表现中国精神,才是“接地气”的正途。接地气才能通文脉,通文脉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高三语文写作练《语言的价值》材料作文例文点评.docx
- 2025年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铜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15-2024年高考十年语文试卷【情景默写题及答案】汇集练.docx
- 2025年高三语文写作练《语言的价值》材料作文例文点评.pdf
- 2025年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 2025届铜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 2025届日照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 2025届南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 2024学年漯河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