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docx

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

摘要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且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其中,炎性痛的临床发病率高,且目前治疗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亟需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电针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便且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电针镇痛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关键词电针;慢性炎性痛;外周机制;中枢机制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且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者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主要由外周组织损伤、持续性炎症(炎性痛)、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引起。我国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31.54%,其中36.78%未接受相应的治疗。炎性痛是疼痛的重要类型之一,临床上炎性痛病人数量众多。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是目前临床治疗炎性痛的主要方法,但这类药物存在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求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新方法已成为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的关键课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际价值。

电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改良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可单独使用或作为辅助治疗。电针疗法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具有使用范围广和安全可控等优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足三里可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轴,从而发挥抑制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发现电针镇痛机制涉及调控炎性介质、胶质细胞活性及蛋白激酶表达等。本文将从电针镇痛穴位及参数选择、外周及中枢水平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电针镇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一、电针穴位选择和参数

目前报道具有炎性痛缓解作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环跳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内膝眼、犊鼻穴等。每个穴位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并且周围分布有不同的神经分支,如足三里由腓肠外侧皮神经支配、环跳穴由臀上神经支配、阳陵泉穴由隐神经支配、昆仑穴由腓肠神经支配等。穴位选择遵循就近原则。在碘乙酸单钠诱导的关节炎模型中,选择内膝眼和犊鼻穴,分别位于髌韧带内外侧的凹陷处,常搭配使用。在三叉神经痛中就近选择头面部穴位,如百会穴、下关穴等。穴位选择还遵循经典原则(如足三里),多项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不同机制缓解炎性痛,常与经典穴位搭配,如足三里和昆仑穴、足三里和三阴交、足三里和环跳穴,均显示具有缓解机械性痛觉过敏等作用。穴位选择遵循就近和经典等原则,但每个穴位下蕴含的神经网络机制有待阐明。电针优于传统针灸的特点之一是可以调节刺激频率、电流强度和持续时间,能针对不同病人,更安全精准地发挥镇痛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常用的刺激频率包括2Hz、2/100Hz和100Hz;小鼠使用的电流强度常为0.5~1mA,而大鼠常使用1~2mA;单次刺激时长可为5min、10min、20min、30min等。对于炎性痛模型的小鼠,最常用的参数是2Hz或2/100Hz,电流1mA,刺激时间30min,这能有效地发挥镇痛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电针的穴位、刺激频率和强度等参数不同对镇痛效果有一定影响。例如,在术前应用100Hz的电针刺激足三里和三阴交可预防大鼠切口后疼痛,但使用2Hz的低频电针则无效。

二、电针缓解炎性痛的外周机制

1.外周炎症反应

慢性炎性痛的反应包括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外周敏化是启动痛觉过敏的关键因素之一,炎性介质在其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炎性介质包括补体、缓激肽、细胞源性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完全弗式佐剂(CFA)诱导的炎性痛大鼠模型中,电针环跳穴和阳陵泉穴可显著降低外周炎症皮肤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可促进外周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的激活,产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从而发挥镇痛效应。此外,电针还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减少IL-1β和TNF-α等的表达。另外,Vieira等研究证实炎性痛小鼠后爪中的膜联蛋白A1(ANXA1)表达降低,而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能增加ANXA1的表达,并缓解疼痛。此外,不仅电针,针刺也可促进趋化因子配体1的表达,进而启动外周阿片通路,抑制炎性疼痛。以上研究表明,在外周电针主要通过减少促炎介质等的表达,增加抗炎因子的生成等机制来发挥镇痛作用。

2.背根神经节

背根神经节(DRG)作为外周感觉神经节,具有接收和传导外周伤害性感受信息的功能,电针可以通过降低DRG炎性介质的水平来减轻炎性

文档评论(0)

150****5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分享知识,传播快乐!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3月19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