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以《乡愁》为例谈现代诗歌教学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是一首让人一读就感到忧伤的诗歌,现选编在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者以这首诗歌的教学为例,基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从以下五个视角分析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走进诗歌文本
在研读诗歌文本之前,学生应该熟悉诗人。教师要联系文本内容和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作家及其作品。
导入环节,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余光中出生在哪里?他一生到过哪些地方,主要在哪里生活和工作?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9岁离家,赴四川读书,与母亲书信往来;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1959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他一生主要在台湾生活和工作,曾先后在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校任教。”笔者追问:大陆对余光中而言是什么地方?如此发问,学生的思维就会主动向诗歌文本靠近。
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猜测“光中”的含义。有的学生说:“光”可能是他在家族中的辈分,“光中”可能寄托着父母对他“光耀中华”的期望;有的学生说:“光中”可能是“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光荣”的意思。不管作者名字的含义是否真的如学生所说,这种思考对学生理解文本和发展思维都有积极作用。
二、意象递进与情感聚焦剖析诗理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载体和要素。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曾说:“赤裸裸的思想情绪像赤裸裸的人一样,应该给他穿上衣服,这衣服就是意象。”也就是说,诗人精心挑选与组合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孤立地看待诗歌中的多个意象,而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比较,发现其特点和规律,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乡愁》中,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到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奔波,与爱人聚散离合,船票成为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矮矮的坟墓是乡愁的具象化体现;现在,一湾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这是更宏大的乡愁。《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既是单纯的又是丰富的。所谓单纯,并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也没有给人意多文乱之感。所谓丰富,指所选意象含蓄而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种独特的意象能很好地表现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使诗歌不流于平庸,不堕于空泛。
找出诗歌意象、认识意象的抒情功能是教学的第一层次,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个意象的排列规律和逻辑关系。从空间上看,“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向是逐渐放大、逐层递进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可以知道这是为了表达乡愁越来越浓重。总的来说,这些意象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的波涛,最后轰然汇成了全诗的浪潮——对祖国的绵绵思念。
三、探析物与情的关系品悟诗趣
教学《乡愁》时,教师一般会讲到抒情方法——借物抒情,融哀愁于物象。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乡愁物化,使这种抽象的情感依附于具体的对应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物与情的精妙关系,深入品悟诗歌情趣。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四个物象的修饰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所对应的乡愁有怎样的特征。学生恍然大悟:它们所对应的乡愁恰恰是“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事实上,这是作者有意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情之大、之宽、之高、之深。这样探析诗中物与情的关系,能充分彰显诗歌表达的奇妙趣味。
在此基础上,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看待物与情的关系:难道乡愁仅仅是一种愁情吗?乡愁不仅是愁苦的,还是甜蜜的,这矛盾吗?学生用心揣摩,发现乡愁重在“愁”,但邮票、船票、海峡的物象以及母亲、新娘的人物还能给人带来甜蜜感、幸福感,所以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哀愁和忧伤中夹杂着甜蜜和快乐,诗人因思乡而愁,也因思乡而甜。
四、同类诗歌组合教学丰富诗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同类诗歌,能更好地彰显诗歌之美,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味道,打开学生欣赏诗歌的视野。《乡愁》的教学对此体现如下。
其一,新课导入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用课件呈现歌词),让会唱的学生跟着一起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唱这首歌的歌手是谁,是哪里人,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原本都是可以演唱的。欣赏“乡愁”主题歌曲的教学环节拓宽了学生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理解。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提到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诗句,以及诗的作者李白、杜甫、王维、崔颢等。这为学生多角度品味乡愁提供了载体。
其三,教学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