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诗板块式整合教学设计.docx

古诗板块式整合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板块式整合教学设计

板块式整合教学是教师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学习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时,笔者从读的角度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即“初读古诗,感受山河之美”“对比阅读,探究表达之美”“深品再读,体会意境之美”,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古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感受山河之美

《古诗三首》包括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杜牧的《江南春》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诗人眼里的山河之美,如刘禹锡笔下奔腾万里的九曲黄河,杜牧笔下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江南春景,王安石笔下茅檐无苔、花木成畦、两山一水皆可爱的隐居胜地,这与本单元“河山可爱,保护环境”的人文主题相吻合。

笔者引导学生从初读的感受切入,从内容上感知三首诗描写的山河之美。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自主读古诗,思考三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并将自己的理解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在学生自主朗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同桌相互评价各自用来概括古诗景象的词语是否合理。随后,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再派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完成填空“黄河()之美,江南()之美,湖阴先生小院()之美”,并结合三首诗的内容进一步阐述这样填的理由。有的学生用“雄伟”一词概括初读《浪淘沙(其一)》的感觉,因为这首诗中的“黄河万里沙”“浪淘”“天涯”“银河”给人的感觉是宏大雄伟之美。有的学生用“春意盎然”概括初读《江南春》后的印象,因为他们感受到“莺啼”“烟雨”之美,似乎和诗人共赴一场春日的盛会。还有的学生用“清新”概括《书湖阴先生壁》的美,因为他们觉得诗人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连茅屋的屋檐都不生一丝青苔,屋外还有溪水、花木、青山,景色怡人,这样的景象用“清新”来描述十分贴切。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感受黄河的“雄伟”之美、江南的“春意盎然”之美以及湖阴先生院子的“清新”之美。

板块二:对比阅读,探究表达之美

对第二个板块,笔者以同伴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请学生在第一板块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对比阅读三首诗,完成“读古诗,见画面”任务。学生再次诵读三首诗,边读边圈画词句,并在细读、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表格。

经过笔者引导和提示,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发现三首诗都用到数字和色彩描绘山河之美。笔者请学生分组探讨数字和色彩运用之妙。

在分析数字运用之妙时,笔者鼓励同桌合作找出三首诗中的数字,接着小组一起探讨这些数字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并推选小组代表汇报。有的小组代表认为,《浪淘沙(其一)》中的“九曲”“万里”既写出了黄河的蜿蜒又写出了黄河奔腾的磅礴气势。其中“九”“万”两个数字的运用似乎让人想象到黄河“自天涯”的“浪淘风簸”之势,这里数词的运用是虚指,是夸张。有的小组代表提出,《江南春》中的“千里”“四百八十寺”也是虚指,“千里”的夸张似乎让人听到了江南春天的莺啼声,感受到春来时的生机勃勃。还有的小组代表认为,《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两山”与前面两首诗夸张运用数字不同,这里的数字以小表现大,“一”“两”描绘出山与水的大气、壮丽,浑然一体。

在分析色彩运用之妙时,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并让学生品读和讨论其表达效果。学生在汇报时分别从三首诗中找出代表事物颜色的词,如黄河的“黄”、江南的“绿”“红”和湖阴先生家的“绿”“青”,并发现这些词都是呈现自然景物特点的点睛之词。大部分学生认为,“黄”是母亲河的主色调,能让人感受到黄河卷杂黄沙而来的奔腾不息;而江南春景中,“绿”“红”是春天主色调,绿叶红花相互映衬,让人感觉生机勃勃,而烟雨所折射的灰,飘洒下的似乎是迷蒙与隐藏的盎然生机;诗人用拟人手法描写湖阴先生的院子,小溪两旁绿植环绕,好像在保护农田一样,又有青山推门而入,送来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这里“绿”“青”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板块三:深品再读,体会意境之美

笔者在充分肯定前面两个板块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深度探究问题:“这三首诗除了数字与色彩运用之妙,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笔者请学生再次品读三首诗并填写下表。

学生一边品读古诗,一边和同桌讨论,发现三首诗既是写景致,又丰富着景致,诗人或借民间传说,或借前朝历史,或将景物拟人化,赋予景以诗人想诉说的内涵。笔者相机引导,指出这就是古诗里蕴含的意境。接下来,笔者用下面三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探讨三首诗不同的意境之美。

方式一,与作者一同在想象的世界遨游。学生再读《浪淘沙(其一)》,圈画出引发想象的诗句,如“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然后,同桌相互根据诗句叙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探讨作者要借此表达的情感。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人间奔腾的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汇之际,诗人带上我们一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