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读-思-写”一体化教学策略例谈.docx

“读-思-写”一体化教学策略例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思-写”一体化教学策略例谈

这里的“读-思-写”一体化既是教学方式方法,又是教学流程。就方式方法而言,“读-思-写”一体化中的“读”即朗读,包括范读、自由读、表演读、评价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思”指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辨思维等具体形式;“写”即写作,也就是用文字把读和思的结果呈现出来,包括批注、读中随感、读后反思等形式。就教学流程而言,“读-思-写”一体化教学包含读、思、写三个环节,三者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流程,而是作为一个有机体在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反复呈现。三者之中,读是思和写的基础,思和写都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其中思常常和读融为一体,互为表里,思是内在的、隐性的,读是外在的、显性的,而写则是读和思的自然产物。践行“读-思-写”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很多,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谈两种策略。

一、情感体悟策略

这是一种以情感体悟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仔细揣摩文本所呈现事物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想象、分析、感悟等方法再现文本情境,传递文本情感以及朗读者的独特体验,然后把体验写下来的教学策略。

《荷叶圆圆》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表现出它们对荷叶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中动物与植物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这篇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情感丰富,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智慧。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荷叶是……”这个重点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荷叶为什么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使他们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具体教学过程这样展开。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提问:荷叶上(下)来了哪几位朋友?它们分别在干什么?学生作答后很容易找到“小水珠——摇篮”“小蜻蜓——停机坪”“小青蛙——歌台”“小鱼儿——凉伞”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笔者以第一组对应关系“小水珠——摇篮”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受阅读能力所限,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阻碍,笔者及时出示婴儿在摇篮中摇动和小水珠在荷叶上摇动的视频,让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小水珠在荷叶中随着荷叶轻轻摇动与婴儿在摇篮中被轻轻摇动之间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体悟自己在摇篮中被母亲轻轻摇动时的感受。学生心中那份温馨、安全、舒适、舒心的儿时记忆被瞬间唤醒,从而真切地体悟到小水珠快乐的心情。剩下的三组对应关系,笔者采用扶放结合、完全放手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思考,深切体会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之情,感悟到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情谊以及文字中的童真童趣。至此,读和思的目标顺利达成。

写的环节,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小鸟的游乐场。小鸟在荷叶间飞来飞去,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的形式写几个句子。为了降低学习难度,笔者采用逐步增加写作内容的方式进行引导,如第一次只补充小动物名称,第二次补充小动物名称、场所和所做的事情,第三次独立写完整的句子。由于引导得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语句,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小青蛙的蹦蹦床。小青蛙在荷叶上跳上跳下,开心极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小虾的遮阳伞。小虾在荷叶下蹦来蹦去,溅起一朵朵漂亮的水花”等。

二、搭建支架策略

常见的教学支架包括情境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资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评价型支架五种。“读-思-写”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搭建支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dc712ecd986f9bf4406a86a6d449f09faf2f4f194a32de0aec9900f69bc7be72《棉花姑娘》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通过棉花姑娘请不同的小动物为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学生不同的动物消灭不同的害虫,同时渗透德育,即让学生懂得请求别人帮助时要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达成并不困难。为了更好地践行“读-思-写”一体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通过精心研读文本,发现当青蛙出现时,“棉花姑娘高兴地说……”中的“高兴”一词使用不准确,因为按正常的情境推论,在青蛙出现之前,棉花姑娘已分别请燕子、啄木鸟为其治病,而他们都不能治,所以青蛙出现时,棉花姑娘的心情不可能是高兴,而应是难受,即把全文联系起来分析,棉花姑娘的心情变化应该是“高兴—期待—难受—惊喜”。

有了这种全新的发现后,笔者决定以此为基点设计教学内容。让一年级学生发现教材的谬误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既缘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又缘于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未形成),因为在他们看来,教材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能有错误。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说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