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等5地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等5地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

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