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林外史第三回概括-20210829163118.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林外史第三回概括

《儒林外史》第三回以周进和范进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功利。这一回通过周进与范进的经历,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性扭曲。

1.周进的坎坷经历与转变

周进是本回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年过花甲却始终未能考取秀才,生活困顿,内心饱受科举失意的折磨。在省城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欲绝,甚至撞号板昏厥。这一幕让人感受到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与摧残。然而,命运却在他绝望之际发生了转机。在姐夫金有余和几位客商的资助下,周进得以捐监生资格,直接参加举人考试,并一举成功。此后,他更是一路顺畅,连中进士,最终官至广东学道。周进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科举制度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偶然性,也揭示了个人命运的起伏往往取决于外部机遇。

2.范进的癫狂闹剧

范进是周进命运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更为荒诞。年过五十,依然一贫如洗,连秀才都未能考取。周进因同情范进的遭遇,在担任广东学道时录取他为举人。这一决定引发了范进中举后的癫狂闹剧,他被喜讯冲昏头脑,精神失常。这一情节既是对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的讽刺,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盲目崇拜。范进的发疯,既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写照。

3.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功利

周进和范进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讽刺。周进在成功后,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张乡绅等势利小人纷纷前来巴结,这些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追逐和对权贵的依附。周进的成功并非凭借真才实学,而是靠捐监生得来的机会,这种不公现象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而范进的癫狂,则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对功名的盲目崇拜。

《儒林外史》第三回通过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与摧残,以及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功利。周进的坎坷经历与转变,范进的癫狂闹剧,以及张乡绅等势利小人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这一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5.周进命运的偶然性与科举制度的荒谬性

周进的成功充满了偶然性,他的命运转折点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资助。这种偶然性不仅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平,也暴露了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操控。周进从一名落魄书生到进士及第,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讽刺意味。他的成功并非源于个人的才华或努力,而是依靠金钱和权力。这种荒谬的现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它并非选拔人才的公正途径,而是被金钱和权力所左右的工具。

6.范进中举的癫狂与社会风气的扭曲

范进的癫狂是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的极端表现。他的发疯并非偶然,而是科举制度长期压迫的结果。范进的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当他终于中举时,长期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导致精神失常。这一情节不仅是对范进个人的讽刺,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范进的癫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盲目崇拜和对个人价值的忽视。

7.张乡绅的势利与社会的趋炎附势

张乡绅是本回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行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风。当周进和范进相继成功后,张乡绅立刻前来巴结,送银子、送房子,试图与这两位新贵建立关系。这种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权贵的依附和对金钱的追逐。张乡绅的形象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缩影,他的势利行为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社会风气的扭曲。

8.文学手法与主题表达

《儒林外史》第三回运用了讽刺和夸张的文学手法,通过对周进、范进和张乡绅等人物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荒谬和社会风气的虚伪。周进的悲喜转折、范进的癫狂闹剧、张乡绅的势利行为,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风气的讽刺。作者通过这些情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儒林外史》第三回以周进和范进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与摧残,以及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功利。周进的命运转折、范进的癫狂闹剧、张乡绅的势利行为,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风气的讽刺。这一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0.胡屠户的市侩嘴脸与封建礼教的讽刺

胡屠户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角色,他的市侩嘴脸和对范进的极端态度,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扭曲的影响。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范进百般羞辱,称他为“现世宝穷鬼”,甚至一口啐在范进脸上。然而,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并巴结讨好。这种前后矛盾的嘴脸,既是对胡屠户个人品性的讽刺,也是对封建社会虚伪礼教的批判。

胡屠户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对权贵的盲目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他的行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使人们在社会地位面前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通过胡屠户的市侩嘴脸,作者讽刺了封建社会对人格的压

文档评论(0)

135****0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