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漯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文化基因,还联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节日代代相传,经过时代洪流的不断淘洗,已经沉淀为民族或地方的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

伴随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也随之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并传承文化记忆。但文化记忆的传承并非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完美复现,而是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

首先,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等手段延续和重构节日记忆。媒介是塑造记忆的工具,具有表达、记录并且传播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断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事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

其次,注重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节日现代特型。传统节日原本承戴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目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边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

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比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节目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目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

最后,要注重对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的保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元素的提取。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水、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點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节日记忆是半富且深厚的,延续着千百年的文化血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节选自徐赣丽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抨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律、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互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症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痕船,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