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语文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伴随着媒介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离乡者通过各类媒体了解家乡的信息,家乡被建构为“媒介化的地方”,而怀乡也以媒介为中介展开,逐渐形塑了新型的“人一地”关系。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各类政务新媒体,是媒介化家乡重要的建构形式,也是离乡者关注家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目前,全国政务新媒体数量已超过11万个,为离乡者了解家乡信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抖音短视频、小红书等自媒体的内容则更加生活化、场景化,例如视频博主探店家乡的小餐馆,以第一视角的形式拍摄视频记录,发布在B站等平台上,引发离乡者对家乡的共鸣。此外,还有微信群、朋友圈等熟人传播渠道,通过亲友间的信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触达在外生活的离乡者,让他们关注到家乡的最新动态。

媒介图景中对曾经学习、生活所在地的旧时家乡场景的重现,给予用户在线“沉浸式”体验故地重游之感。例如,“天津记忆”公众号经常介绍关于天津老旧街区和建筑古迹的历史,并以老照片的方式呈现,勾起了用户对旧事、旧友的回忆。透过家乡媒体的及时推送,人们还可以很快了解到家乡新变化。新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数字媒介平台带来的可见性让离乡者同频见证家乡繁荣发展的图景,并且能与朋友一起观看家乡社会文化生活中有趣的景象。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离乡者来说,家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借由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打破空间区隔,透过家乡媒体进行怀乡。现代性都市生活节奏很快,身处其中的人不免焦虑和迷茫。“家乡”作为与现代性对抗的田园牧歌,成为寄托游子情思的港湾。虽然人们不能返还家乡,但是“媒介化家乡”为其提供了安全感。离乡者所在的城市并没有那么多熟悉的亲人或朋友,他们时常感到在大城市上空“漂浮”,缺少心灵的寄托,但这条“线上归乡路”加强了他们与家乡的情感联结。

离乡者以家乡媒体为主的媒介使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寻找文化的归属感。如南方人对北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令其在“北漂”过程中越发喜欢找寻、浏览家乡媒体的内容,这种行为与其在异乡的文化归属感的消解有关.

语文试题第2页共9页

而家乡媒体里亲切的乡音、美食、习俗等内容所凸显的文化内涵,能帮助他们在异乡生活中产生身份认同感。他们寄托于媒介展演中的家乡想象,塑造着对地方的集体记忆。

媒介怀乡并不仅仅是关注家乡媒体提供的信息,更进一步,它会激起大城市里的离乡者在线上与线下的媒介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乡者与家乡的互动跨越线上和线下,实现着媒介化家乡与现实的不断交融与互构。

(摘编自吴璟薇《“月是故乡明”:家乡媒体使用与媒介化地方的建构》)材料二: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庞大的流动群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的数字乡愁,成为体察数字时代情感机制的重要切口,数字乡愁代表了数字时代情感叙事的平台化迁移,在人们情感流通与关系联结过程中全面内嵌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技术逻辑。

乡愁最核心的意指对象是故乡,即一个人出生并长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性的物理空间成为离乡者乡愁中最具体的情感指向。当人们离开故乡,这个现实的物理空间就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消失了,但数字乡愁中的故乡却以技术嵌入的方式得以重现,更重要的是,故乡在离乡老们日常又频繁的情感互动中成为某种“物质-文化”景观:故乡的山山水水以视频、图像、声一的方式在离乡个体中传播,故乡的美食等物产可以被人们集中关注,故乡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也在人们的交互传播中得以延续。

地方感并非一种可以直接体察的具体对象,只能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推断,比如地方认识、地方认同、地方性社会联系与情感依恋等。地方感与地方直接相关,最早指人们对地方的认识与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地方做出不同的行动反应。之后对地方感的理解则更多地强调了情感参与,在人与地方的关系中体现出人对地方的爱与依恋、认同与思念等,这些才是地方感的核心,由此可见,我们当下所说的地方感,已经从认识的层面扩展到行动与情感的层面,体现出人与地方的互动性。

数字社交时代,地方感形成中的媒介力量愈加凸显,媒介地方感既是一种新现象又是一个新议题。当然,媒介参与地方感的生成并非数字时代特有,也并非只在数字乡愁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