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明光集的陈年旧事(一)
明光是座移民城市
“集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明光,这美妙的名字,是拜大明开国皇帝所赐,皇帝赐予城北龙庙山为明光山,因而有了“明光”二字。明光成为县级市,是在1994年;此前,是安徽省嘉山县县城所在地,叫明光镇;日历往前翻,1932年前,这里叫明光集,是安徽省盱眙县(1955年划归江苏省)所属的灵迹乡,俗称西乡;历史再往前翻,大约在明朝年间,由一个小渔村逐步形成街集,由十几户人家到几十户、几百户;人口由几十人到几百人、几千人……
当初那十几户的小渔村民,才是真正的原住民,其姓甚名谁已无从考证。随后,最早在这儿落户的,是李文忠的后代,他们大部分住在街南头,俗称为南李。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明朝的开国将领,被御封为岐阳王,因此明光的南李又称岐阳李氏。关于朱元璋诞生在城北五里的赵郢(府)二郎庙,他的妈妈在抹山尿布滩晒尿布以及跃龙冈、孕龙基石碑、位于三板桥的曹国坟等等传说,在一代又一代老明光人中妇儒皆知、耳熟能详,已经口口相传了几百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明光集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可以称之为移民城市,明末清初,又陆续有清江的秦姓、徽州的汪姓、胡姓(南胡)、以及五河的胡姓(北胡),临淮的李姓(北李),陆续来到明光,即当地人俗称的明光“胡、李、汪、秦”四大家族,实际上应该称作四大姓六大家族才准确。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有钱人,来之后就置地、建房、开店铺,成为“地主”或者“工商业兼地主”,其中以南胡(一千五百石种)的土地最多。到了民国时期,明光津浦铁路以西的四山集、张湾、马场、上、下赵到马岗一带,都有胡家的土地,所以,排顺序为胡姓在前,这些人成为明光早期的住户。还有在民国初年津浦铁路通车以后,“北乡”逃荒过来的,有山东以及江苏睢宁、邳县、宿迁、安徽五河、灵璧、泗县、泗洪的较多,还有苏北、扬州以及周边邻县等地来谋生的。此时明光早已形成街集,最早的一条青石板大街,即是今日之老街。
新中国建国前,明光城区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如今面积、人口都发展扩大了一、二十倍。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整治,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几次大拆迁,许多老街巷、地名已从版图上消失,不复存在了。如东街后、南大寺、西寺坡、南训大、北训大、大巷口、大井沿、大园巷、老菜市、小井巷、铁市街、火神庙、靳公祠、莲花佛堂、湾心、河下、顺河街、流亡街、环迴巷、后山街、小猪市、大戏院、四条腿炮楼、铁路平道口炮楼,车站月台碉堡;还有搬迁了三次(及以上)的火车站、汽车站、新华书店、文化馆、县医院等等;还有曾经的红旗饭店等老饭店、高级饭店以及著名厨师。这些地名和单位,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小于60岁的明光人,可能已经记不清楚了。本文将穿越时空,带你去寻找这些老地方,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追忆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从哪儿说起呢?既然明光是一座移民城市,那我就从我的祖辈从盱眙县的东乡迁徙到西乡说起吧。
从东乡到西乡的迁徙
我的曾祖父张景伦,字啟常,出生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全椒县襄河镇。光绪年间考中武举人,在驻扎盱眙县的清朝军队里当个小军官,后来就在洪泽湖东岸的蒋坝古镇娶妻生子。我的祖父张吉生(1892-1938)是长子,出生在蒋坝,那儿当时也是属于盱眙县管辖,在盱城东约五、六十里,俗称东乡。祖父自幼读过几年私塾,18岁时到盱眙县城某字号学徒,又称学生意。祖父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学生意就是当店铺里的伙计,卖货、收钱、记账,三年满师后在蒋坝结婚成家,祖母是蒋坝的孤儿。婚后祖父仍然继续在盱城打工,回家不多。此时忽然听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了,祖父年轻好奇心强,他想看看火车是啥样子,于是他就一个人跑到明光集了。由于他算盘打得好,而且是左手打算盘右手握毛笔记账,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工作--在李景记商号(经销美孚石油煤油产品又称洋油)当账房先生(会计),商号老板叫李景行(岐阳李氏)。
祖父不辞而别,久不回家,祖母多方打听,终于到明光找到了祖父。不久曾祖父也从军队退下来了(当时正值清朝灭亡,民国兴起,军阀割据混战阶段),曾祖看破红尘,不再当兵,回家颐养天年。就这样全家人由盱眙东乡迁徙到西乡。
1917年,我的父亲(长房长孙)出生于明光。住房是租的,就在大街学堂巷一带。因为祖父上班工作的地点就在学堂巷与大街的路口(今天的老街原红旗饭店旧址,红旗饭店存在于上世纪1957年至90年代。关于红旗饭店的前世今生将另做叙述)。祖父在李景记从账房先生做起,后来升为襄理(相似于经理助理),整整干了二十年,至该商号关闭歇业才转至大达公司帮工。
以上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也未见资料记载,但却是真实的。是我在整理家父资料信件时发现的,源于二弟1970年在空降兵部队服役时,部队培养他入党,要政审三代人,这是家父叙述祖父在李景记帮工时的细节,给二弟写信的原稿,我从中发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桑大郢二三事.docx
- 汤策安的革命人生.docx
- 攻打旧县镇活捉吕介甫.docx
- 胡坦同志的铁骨柔情.docx
- 金庸笔下的女山湖蝴蝶谷.docx
- 罗成马陷淤泥河.docx
- 女山湖的陆路交通.docx
- 人民功臣吕锦业.docx
- 年产6000t高端汽车用纳米超隔热PVB膜、6000tPVB光伏膜的制造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滚子链、输送链15万米迁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生产电致变色镜片产品300万套及智能防眩目后视镜总成150万套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金银卡纸5500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2000万只压力传感器芯片模组和部件研发生产新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3000套复合热压机模板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塑料制品480吨迁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1000万件汽车零部件迁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PE膜PE袋500吨新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汽车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改造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污泥制混凝土实心砖3万方、污泥制路基商品灰土7万方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 年产5200万米医用导管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