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PAGE

PAGE1

课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

主备教师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

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

3.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

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情境任务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点亮了华夏千年的悠悠岁月,照耀着历史的纵横阡陌。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灯笼,或许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吴伯箫的笔下,灯笼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灯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点亮了华夏千年的悠悠岁月,照耀着历史的纵横阡陌。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灯笼,或许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吴伯箫的笔下,灯笼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灯笼》。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

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

3.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1.理结构之精妙

2.品情思之丰富

3.探文化之传承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理结构之精妙

1.呈现描写灯笼的词《青玉案·元夕》,展现古代灯笼、宫灯的图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介绍宫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

2.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他出生并成长于山东莱芜。

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

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3.检查预习

(1)文体常识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1)字词积累

(2)词语释义

4.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阅读文章的1、2段,圈点出最能够体现作者与“灯笼”有着紧密联系的语句。

预设: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2)作者主要写与灯笼结缘的事情,第一段为何要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景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内容上: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

表达效果: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3)“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作者与灯笼结了哪些缘?请简要概括。提示: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结合课后阅读提示的内容进行概括。

预设:

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故事(3);

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45);

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6)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7)

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8)

在纱灯上描红(9)

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情景(10)

联想爱国名将(11)

表达方式:记叙

(二)品情思之丰富

1.快速阅读文章的3—11自然段,概括与灯笼有关的事情,说一说最打动你的是

文档评论(0)

yjhbest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