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这一定律指出了物体的辐射出射度和吸收比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1)一个好的吸收体也是一个好的辐射体;(2)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都小于同温度、同波长的黑体的辐射出射度;(3)黑体的辐射出射度摆脱了对具体物体的依赖关系,显然是最简单的,也更便于研究。这样,只要知道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便能了解一般物体的辐射性质。因此,黑体辐射理论的探索,是热辐射领域的中心问题。第23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辐射度学物理量1.辐射能以辐射形式发射或传输的电磁波能量。辐射能一般用符号Q表示,其单位是焦耳(J)。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P又称为辐射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定面积的辐射能,即辐射通量的单位是瓦特(W)或焦耳/秒(J/s)辐射度量以下标e表示第24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辐射出射度辐射出射度M是用来反映面辐射源物体辐射能力的物理量。定义为辐射体在单位面积内所辐射的通量,即单位是W/m2。dSθrdP.dA源面积发射不一定均匀,面上各点附近单位面积发射的功率也不一样,故M通常是源上位置的函数。第25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辐射强度辐射强度I定义为:点辐射源在给定方向上发射的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用I表示,即辐射强度的单位是瓦特/球面度(W/sr)第26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如果一个置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的点辐射体向所有方向发射的总辐射通量是P,则该点辐射体在各个方向的辐射强度I是常量,有由辐射通量和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式我们知道,一个辐射强度为1W/sr的点光源,总辐射通量等于4πW。第27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辐射亮度辐射亮度L定义为面辐射源在某一给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如图所示。式中θ是给定方向和辐射源面元法线间的夹角。辐射亮度的单位是瓦特/球面度·米2(W/sr·m2)。θdP由辐射表面定向发射的辐射强度,与辐射体表面所发射通量的空间分布有关。第28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余弦辐射体(朗伯体\均匀漫反射体):辐射体的辐射强度在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满足:I0是辐射体面元dS沿其法线方向的辐射强度。余弦辐射体的辐射亮度为可见余弦辐射体的辐射亮度是均匀的,与方向角θ无关。余弦辐射体的辐射出射度为第29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6.辐射照度为了评定辐射体对装置的作用,在辐射接收面上的辐射照度E定义为照射在面元上的辐射通量dP与该面元的面积dA之比。即单位是W/m2。第30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照度与距离平方反比定理设点源的辐射强度为I,它与被照面上x点处面积元dA的距离为R,dA的法线与I的夹角为?,则投射到dA上的辐射功率为:所以,点光源在被照面上点处的辐射照度为:第31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基本辐射度量的名称、符号和定义方程第32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光谱辐射度量给定波长λo处极小波长间隔dλ内的辐射通量dΦe(λ)称为单色辐射通量。Φλ(λ)=dΦe(λ)/dλ,Φλ(λ)称为光谱辐射通量。总辐射通量:可以用频率表示光谱分布。可以类推其余的光谱辐射度量。第33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辐射度量与光度量第1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辐射度量与光度量一、光的本质二、光辐射度量三、光谱辐射度量四、光度量第2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光的本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电磁波,又是光子流。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惠更斯(1629-1695)、牛顿(1643-1727)托马斯·杨(1773-1829)、费涅耳(1778-1827)麦克斯韦(1831-1879)普朗克(1858-1947)爱因斯坦(1879-1955)、波尔(1885-1962)第3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张凝结了20世纪全人类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第4页,共4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牛顿-微粒说光是直线传播的微粒流。17世纪--两种对立的学说。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