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pptx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穿井得一人

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传闻,然而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理性的思考,我们才能辨别出真理。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古老的故事,去探索传闻与真相之间的关系。

诗人简介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

背景资料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它记载了先秦诸子的旧闻轶事、历史故事和传说,为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文体知识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解题穿井得一人开凿一口水井后得到了一个人。挖掘、开凿打井

古今异义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文言句式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倒装句

初读自由朗读划分节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初读自由朗读划分节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解诗意而:于是,就。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居:停留。翻译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解诗意及:待,等到。穿:挖掘。翻译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解诗意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解诗意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于:介词,在。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解诗意若:如,像。翻译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层次梳理第一部分(1—2句)第二部分(3—4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部分(5—6句)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赏析首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穿井坐铺垫。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赏析这句有歧义的话,为下文他人理解错误埋下伏笔,这是故事的开端。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赏析听者没有充分掌握背景信息,不明白丁氏所说“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于是就把这句话理解成了“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从而造成了误会,产生了讹传。这是故事的发展。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赏析这句表面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并向国君报告,可见人们喜欢议论、传播这种离奇的消息。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赏析丁氏纠正不实传闻,澄清事实。这是故事的结局。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赏析此句批判了一些人“闻而不审”的好奇心态。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思考①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2、针对这起谣言,宋君打算拿人问罪。你认为谁该为这次举国轰动的谣言负责?结合文本说明理由?思考①丁氏:说话要说清楚,避免歧义。②国人:要谨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