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下洼村庄名字的由来(修改稿).docx

1、下洼村庄名字的由来(修改稿).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洼村庄名字的由来

光明村下洼队的“下洼”,原名应该叫夏洼。洼是村庄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夏是姓。夏洼,名字在后来的书写中,就被老百姓简化成“下洼”,因为古代的农村人毕竟没有几个识字的,能写好“下”字就已经不错了。

相传这里早期是夏姓的居住地。夏姓当年也许是辉煌一时,所以村庄才会以夏姓命名。但是后来,或许由于战乱、匪乱,或是其他原因让夏姓迁出或消失了。几十年前,下洼农民耕地的时候在几个地方都发现过一些陶器、瓷碗之类的生活用品,说明下洼早期的居民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居住,而是曾经在不同的位置居住过。我们小时候,还听大人说,下洼还有杨坟,吴坟,等等(都无人认领,无人祭扫,逐渐平平),这些情况说明,历史上的下洼村庄曾经有许多他姓居住过、生活过。据我推测,元朝,由于兵荒马乱和蒙古人的屠杀,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减少,两淮地区更是人烟稀少,估计当时下洼村庄应该不存在了,或者消失了。夏姓开始在下洼居住,应该是在明朝初年,很有可能是明初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组织的一批移民而来。据我大伯说,我们桑姓也是从山西(山东)喜鹊窝移民而来。明初是我国村庄形成和成形的重要时期。

夏姓在下洼村庄,从明朝初年一直发展到清朝中期。乾隆时期,我们桑姓在桑大郢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子女一多,必然就会通过买田置地分出分支,特别是对于桑姓这样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我们桑大郢的老祖宗通过购买夏姓的土地就把我们下洼的老来祖(十四世)桑时延,携儿子桑永泰,安排到下洼居住。最初桑时延和儿子桑永泰居住在涧沟边的屋脊地,因为那个地方水源好,估计大郢的老祖还帮着挖了一口老井,临水而居,很方便。而且,下洼老来祖也很聪明,知道初来乍到,想在下洼站住脚,首先就得把邻村关系搞好。所以,儿子桑永泰后来就娶了豆(窦)庄的豆氏为妻,又续娶了王厂的王氏为妻。桑姓在下洼,逐渐发展起来,通过联姻在下洼和周边立足了下来。

但是,涧沟屋脊地那里毕竟地势低洼,赶上发大水的时候,经常会被淹到,至少有二十年一遇的可能。我们老来祖想当年一定遇到过夏季跟洪水抗争,全家出动排水保房子的境地。据老人说,道光年间的一次大洪水,让我们老来祖的房子彻底被淹没,再也无法挽救,只好搬迁上来。搬到了地势高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桑和元家居住的地方。那次大洪水,下了几天几夜,水面跟乔塘平齐,乔塘上面都可以停船。

由于下洼桑家祖先的勤劳,下洼的田地也扩张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跟周边村庄相比,是面积最大的,达到八百多亩。下洼有三面大塘,分别是郑塘、乔塘、白虎塘,我们平常也写成正塘、乔塘、布塘。正塘原本可能叫郑塘,与郑姓有关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位于下洼的正方向而得名。乔塘可能是很久以前,乔塘东头有一座来往通行的石头桥而得名桥塘,简化成乔塘。布塘有说成蒲塘,据说池塘边长有大量的蒲作物而得名。布塘,也有说成是白虎塘,老百姓说多了,就简化成布塘。下洼还有十几面小塘,灌溉水源和耕作条件非常好,可以说是周边村庄中宜居条件和生活条件最好的村子。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