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0、光明村下洼小学的发展史.docx

10、光明村下洼小学的发展史.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下洼小学的发展史

1、

1939年初,吕介甫在旧县建立了日伪政权,担任伪区长。同时期,汤策安(1904-1998)在女山湖镇(旧县)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伪区长吕介甫追杀,连夜跑到桑大郢找到桑国权(汤策安和桑家是亲戚关系)。后在桑大郢的桑和梅家和瓦庄等地短暂教书,因为没有靠山,无法在当地长久立足。恰巧,我曾祖父在桑和梅家时听说此事,也知道汤策安的才华,就想让汤策安到我们下洼教书,专门教他两个大孙子:我父亲和大伯(都是1939年生)。于是,1939年底,汤策安被曾祖父安排到我们家正式教书。

曾祖父原本的打算是让汤策安过来专门教我父亲和大伯的,也就是说是我们家的私教。但是,汤策安对曾祖父说,一个也是教,两个也是教,人多也是教。1939年底,汤策安创立的下洼小学建立,并就此开始敞开了对外招收学生。当时有些学生是从旧县镇跟过来的,大部分是下洼村周边的学生慕名而来。周边村庄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听说后,都把孩子送来上学,一下收了一二十个学生,有的还是结过婚的男子汉,当然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在上学。那个年代,周边学校很少,这一大片面积上,只有青竹郢小学,别的没有什么学校。曾祖父为此腾出来三间房屋作为教室,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当时在我们家上学的人越来越多,有下洼的、包咀的、豆庄的、王厂的、瓦庄的、牛郢的,等等,就连牛洼的舅爹也在这上学,学校辉煌的时候达到一期60余人的规模的。后来的许多村级乡级官员都是从下洼小学走出去的,比如公社书记王祥、牛泽平,大队会计唐明礼等。

那时候的学费主要都是粮食,好像是每学期四斗粮食。而且,下洼小学只开设1-4年级,5-6年级就到青竹郢上学了。汤策安教书的时候,教室都从我们家大门进去的,几年后,祖父把教室单独开了一个门。汤策安那时候教书,一年就八本书,每本书都由自己去买的,练完就去买。教书所用的课本大都是从古今精本中挑选出来的。其中有鲁迅、邹韬奋、巴金、郭沫若、叶圣陶、冰心、朱自清、闻一多、矛盾等人的散文和小说并从《古文观止》中选择好一些精华文章。

那时候学校还设立有学生委员会,由包咀老民政和下洼老队长负责,凡没交学费的,或者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的,都由委员会来催交和处理。父亲在校读书的时候,祖父什么事都不会让他做,读书就一心好好读书。而且,人家学费都是一季一季交,祖父替父亲交学费是春季就把全年的学费交齐了。反正要交,早教迟交也是交。

四十年代初,我的父亲桑和敏、我大伯桑和会,还有桑和金、唐道新等等都在下洼小学上学。在下洼读书的时候,我父亲、我大伯、唐道新是三年级,桑和金是二年级。在青竹郢小学,我父亲和大伯六年级的时候留了一级,第一年没考上,大伯因为是独生子,堂祖父就想让他继续练,再练一年。我祖父呢,小孩多负担重,但是因为我父亲就爱学习,成天拿个破秃钢笔头写字。于是,他们两个又练了一年,留级的时候就和桑和金一个班。后来父亲考取了潘村农中(脱产,公办的正规学校。我父亲又从潘村农中考取了大学和军校,但都因为富农的成分问题,没有被录取)。大伯桑和会和桑和金没有考取,他们上了旧县农中。桑和旭也是到旧县农中练的。旧县农中和津里农中都是随便上的,不是正规学校,也不上什么课,整天就是劳动干活。旧县农中上课少,上课学生还没有书,只有老师有两本书。

汤策安在下洼教书的十余年中,有几个子女都是在下洼出生或长大的,解放后又一个个离开了下洼,走向全省各地参加工作。1940年元旦,初到下洼教书时,汤策安想起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作诗一首,“国乱家倾莫断肠,脱开地狱到天堂。我今睁起朦胧眼,奔向东方红太阳”;中秋节期间又对月有感,赋诗一首“去岁今宵月色妍,今宵明月更婵娟。嫦娥那管兴亡事,每到今宵一样圆”。每天看着放牛娃赶着牛,悠哉悠哉,汤老又是感慨一番“牧童信口唱悠悠,半入湖风半入愁。竖子哪知国耻恨,寇来不抗祸临头”。汤老身在下洼,心系国家,非常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敢冒风险,以教馆为掩护,为新四军五大队、嘉山县民主抗日政府收集、传递情报,和我曾祖父桑盛海一起帮助地下党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营救和护送地下工作的同志。

汤策安在教学期间,还经常看一些中医书籍,他的悟性非常高,很快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中医,经常为人看病。苏巷区委书记赵从华患有肝病,很严重,后被汤策安治好。我母亲七十年代也是患有肝炎,汤老几幅中药就治好了。还记得,八十年代,我上初中时,有半年时间都不怎么吃饭,吃不下去饭,没有胃口。我父亲带我找到了汤老(当时汤老已经从嘉山县中医院退休),汤老号脉说是慢性胃炎,开了几幅中药。我只吃了一顿,立马胃口就大开,神奇的很,巩固吃了几顿后,慢性胃炎就被彻底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