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职业道德.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中国古代清官文化下的法官职业道德

——读《名公书判清明集》有感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幔亭曾孙编辑的汇集南宋时期朱熹、真德秀、吴毅夫、陈子华、徐清叟、王伯大、蔡抗、赵汝腾等人判词的法学汇编。该书虽为书判汇编,但书判出自“名公”之手,且以“清明”为价值取向,以务实为特点。一是倡廉政,二是慎刑罚,三是重教化,四是强调法律适用。其中倡廉政为首要,为官应具备“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涖事以勤”,不廉无以立身。北宋官员陈襄在《州县提纲·洁己》中说,“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南宋名臣真德秀也告诫官员:“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廉洁若有污点,则将与为官清正形同陌路,廉政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康熙曾诫勉官员:“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以祀,岂非盛事。”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专治主义统治,法制出自皇权,地方官吏作为皇权在地方的代理人,或者说是以“君市爵禄,臣卖智力”为基础的皇权在各地的管理者,其存在及运行均旨在用以维系皇权统治。司法往往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同时也由社会共同体或社区的首领主持,廉洁作为官员的普遍职业道德,应毫不例外地体现在其职业行为中,包括日常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

正因为古代司法服务于行政,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司法文化便也更多地被政治文化所影响和塑造,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是浸入了儒释道法等不同系统的复杂内涵,而主要体现在遵照儒家内核的“礼”,外化为“法”。礼法融合,体现于儒家伦理渗透于中国传统法律的内涵当中。例如司法审判中无讼、息诉的逻辑即符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天人和谐、人法自然的逻辑框架。此外,因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结构,少有复杂的经济纠纷,且民间基层社会作为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一般人以“对簿公堂”为耻,大多数的民事纠纷可以通过依照礼治解决。礼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比法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礼法互补,且以礼为主导。因此,司法的社会自治性色彩相当强烈,依照礼治解决纠纷、治理社会能够得到民众的尊重和认同,“礼”成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起到了类似于宗教的作用。

当然,无论是依礼治理、依法治理,中国古代法官判决的社会认同均要根本取决于判决的正确性,以结果的正确获取权威。尤其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制结构下,很多民事案件都当成刑事案件处理,更需要法官明辨是非、公正处理。李甲孚先生在所著《中国法制史》一书中说“民事诉讼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但又说“凡是系属官府中的民事案件,都当刑事办,最终的判决属于刑事裁判性质”。在我国古代,司法鼻祖皋陶的职位是“理”,《春秋·元命里》记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礼记·月令》中也讲到:“理,治狱官也。”我国古代之所以将掌管司法的官员称作“理”,将最高司法机构称作大理寺、大理院,都是认为“理”有推断事实、推敲法条的意思。清末和民国时期,法官被称为“推事”。“推事”一词,既有推断事实、推究事理的用意,又包含有推敲法条的因素。从这些历史看,案件结果得以受百姓认可的前提是推敲事理和判断是非的基本正确,其中包含着法律规定的遵守和伦理纲常的遵循。

在司法领域,儒家伦理道德在司法官员的实践中体现,伦理纲常的遵循要求法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因为司法不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见诸实践之上的实践理性活动,司法作为一种法官主导的活动,既要扮演纠纷解决者,又同时在此过程中充当起社会规则治理者的角色,纠纷解决和规则治理共同维护和推动着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正当地运作需要法官的道德人格作为支撑,如张文显教授所言:“对法官而言,要正确行使审判权,必须具有意志及道德勇气,不以个人的喜怒、同情或憎恶来左右法律的实践,更不能挟私欲于公权之中。”在这种意义上,法官道德人格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保障。

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司法的不公带来的隐患是整个社会秩序系统性、根本性的破坏,“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水源”若被破坏,则人类对于公正的普遍追求无处诉诸。而追求公平,对人而言,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在其社会性中形成的。故为保证司法人员能够基于公平、公正的立场将法律运用到具体的人和事,能够作为社会公正的化身去解决社会纠纷、裁定是非曲直,道德人格自然成为法官个人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一点可以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道德评价中有所印证,伦理纲常的遵循和中国古代司法中另一个制度联系在一起,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中,道德评价居于首位,传统中国以道德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