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PBL视域下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探究.docx

PBL视域下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BL视域下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探究

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其自嘲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述尽其遭遇的无奈与超脱,人生的况味在他奔波之处留下无尽的书写,也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择五篇词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作为阅读篇目,这五篇词文皆写于两个地方:密州与黄州。下面,笔者尝试以PBL的视域,对部编版初中语文苏轼词文的选篇进行跨学科(以语文、历史、地理为主,辅以美术)的探究,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挖掘其地方书写之跨学科的深层次联结。

一、PBL对于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探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PBL对于苏轼词文教学的必要性。在笔者所在Z中学调查问卷中,关于教师在诗词中所用的方法,调查结果如下:诗词教学中运用讲授法59.28%;多媒体教学比例30.01%;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7.71%;运用PBL教学法3%。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相对单一枯燥,且未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要求,更未能积极引导与发展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与创新能力。而部编版教材中选篇中苏轼词文作为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的集大成者,如果还停留在以往的单篇教学可谓是“浪费资源”,作为能够过程性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项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PBL的教学可谓是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的一大提升,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的。

(二)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语文、历史、地理)研究的必要性。首先,地理因素上,其五篇词文地方书写具有共通性:集中在密州跟黄州两个地点。其次,历史学科上,这两个极具有代表性、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完全没办法忽视的地点又因为历史事件而给苏轼带来情感、性格的多重影响,带来极大的探究价值。最后,在文学领域,众所周知,这五篇词文在苏轼的整个文学书写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和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其联结点具体如下:第一,影响苏轼词文内涵与情感无法忽视密州与黄州的历史因素——密州与黄州中间穿插了改变苏轼一生命运的乌台诗案。第二,影响苏轼词文内涵与情感无法忽视密州与黄州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在自然环境上:当时密州自然条件恶劣;而黄州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渥。在人文因素上:密州之时,苏轼尚官居太守,积极施政,做福百姓,同时也与知己好友共享游玩之乐,其豪情壮志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可见一斑;而在黄州之时,经历了巨大打击之后的苏轼,初到黄州并未受到优待,饮食上只能吃一些低廉价格的食物、甚至是野味,苏轼刚入黄州时,自言:“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苏轼心境的巨大区别。

二、PBL视域下苏轼词文地方书写的跨学科探究实施路径

(一)创设真实、可操作的PBL情境,探究词文情感内涵。2024年暑假知行中学824班举行一年一度的【跟着课本去旅行】之【走近苏轼系列】读书研学活动。其具体内容如下——研学主题为【跟着课本去旅行】;研学具体内容为【走近苏轼——跟着苏轼游黄州/密州】;研学形式为:自选黄州/密州其中一个地点,以小组为单位,5-7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具体实践内容:每个小组需要1-2位导游,负责对其他同学进行历史、地理、文学甚至是美学哲学的介绍阐释(建议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同学进行实地考察,如实在条件不成熟则不强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跨学科的探究与合作兴趣。(设计如下图)

(三)以密州、黄州为中心点,上溯下沿探究苏轼人生的地方书写。在宋代,密州虽然远远比不上杭州、洛阳等大城市,且百姓生活艰难、自然条件恶劣,但是相对来说也是不小的城镇。作为密州最高的长官,位至密州太守的苏轼开始施展其宏图大志:积极处理蝗灾、旱灾等农业灾害,修建基础设施,裁决公狱,改善当地风土民情。这些历史痕迹的存在足以让我们相信,苏轼在这里短暂地实现了其政治理想。“乌台诗案”后,蒙惠施恩贬到黄州的苏轼,只是黄州团练副使:官阶甚小,又无实权,生活上更是亲朋离散、友人避之不及,心境已完全不同,所以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其“一蓑烟雨任平生”与“闲人”的清醒与落寞。密州之“狂”、黄州之“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境遇下苏轼心境的巨大转变,然而,这只是苏轼地方书写的两处而已,在苏轼漫长又曲折的一生中,他还经历了太多地方:汴京、凤翔、杭州、徐州、常州、惠州、儋州……以密州和黄州为中心点,对苏轼的地理坐标进行上溯下沿地追寻,相信同学们可以对苏轼整个生命历程有更深入的认知,对跨学科的研究达到更真切的体验与学习。

(四)注重完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