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秋怀》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怀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16.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16.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15.【答案】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曲解文意。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16.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官方答案】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②乘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
【网传答案】①“德不孤,必有邻”的含义。强调了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志同道合者为伴。②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虽然时节更替,人事变化无常,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自己的节操。③对寻觅知音的自信。“谁云”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对德行与知音的希冀。诗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与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孔子的观点。
——网传答案比官方答案好
【解析】首先,准确理解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表明有德之人不孤单,总会有知音相伴。
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或主旨),并分析与孔子话语的契合。诗歌由景生情,通过秋景的变化象征人事的无常,由此引发千古之怀。首联“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落寞的氛围。颔联“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颈联“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季节的变迁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
尾联“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写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运用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诗人感慨世上无知音,但实际上表达了对德行与知音的希冀。诗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与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孔子的观点。
【赏析】标题“秋”字点明了写诗的季节,“怀”字指诗人面对瑟瑟秋景时给诗人带来的怀想。宋诗多议论。从全诗的结构上看,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首联入笔即是秋景。“寒露”、“衰草”“凄风”“晚林”四个意象叠加,秋露寒重,衰草连天,凄风萧萧、晚林沉沉,勾勒出秋日清寒、寥落之景。“缀”字写出露珠摇摇欲坠的景象;“摇”字写出了凄风摇动晚林的声响。首联语言平实,画面如在眼前。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颔联承接首联,继续写秋景。林中飞鸟上下翻飞,鸟叫声时高时低、时远时近,这鸟叫声给人以惊慌、凄惶的不定之感。天气由晴转阴,一日之间,阴晴不定。诗歌从多个角度落笔,反复渲染秋日景色,奠定了全诗凄冷枯寂的氛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颈联转向对名节的议论。对于古代有节操的人来说,名节比生死还大。他们认为,如果名节有亏,那么身前身后的骂名将留传千年。所以有节操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羽毛。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也会改变。一年四季的节气会发生变化,但人的名节却应该坚守,应该怀有千古之心。这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待名节的态度。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尾联使用了伯牙、子期的典故。子期死后,伯牙绝弦不再弹琴,这是对友谊的坚守,认为世间没有知音。诗人在这里反用“伯牙绝弦”的典故,间接表明自己重视名节,必定会有知音,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海尔平台化建设》ppt教案模板.ppt
- 九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pptx
- 安徽凤阳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报告(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pdf
- 危险货物道路输运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doc VIP
- 八年级信息技术(下)Python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小学英语五年级The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课件.pptx
- 农行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pdf VIP
- 甄嬛传英文剧本.docx
- 2022河南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母婴护理项目技术工作文件.pdf
- 2022八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期末考试(python).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