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知识精研】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学制).pptx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知识精研】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学制).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联读教学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通过反复吟诵,掌握律诗的节奏韵律,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感受诗人积极入世的情怀,领悟“含蓄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独特价值。

——唐·王勃

少年成名的天才—王勃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具体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朗读全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

疏通文意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出外做官

疏通文意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并邻,近邻。无须、不必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译文: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分析(1)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分析(2)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辅”和“望”用的很妙,请结合你的理解说说秒在哪里?“辅”字意为“护卫”,赋予三秦大地以人格化的力量,生动描绘出关中平原环绕长安、拱卫京城的壮阔画面,既点明地理关系,又烘托出长安的雄伟气势?,使开篇意境恢弘开阔,奠定了全诗豪迈的基调?。“望”字从长安跨越风烟弥漫的千里之遥,通过视觉延展打破地理阻隔,在心理上拉近两地距离,暗示虽远犹近的友情?。

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分析(3)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诗中的主要作用,分析这句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承接送别场景,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此联是整首诗的情感枢纽,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将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贴近了,也将远隔千里的距离缩短了。

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分析(4)颈联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你从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诗句未直言不舍,却通过“存”字的肯定语气传递出对友情的绝对信任,赋予离别以昂扬的生命力?,与苍凉的传统送别诗形成鲜明对比?。

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分析(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唐·孟浩然

布衣诗人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创作背景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以求引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小学一线教师,熟知考情与学情,致力于提供优质文档资源,服务更多教师与学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