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民民国国时时期期上上海海金金融融中中心心的的形形成成过过程程及及其其历历史史影影响响
一一、、民民国国时时期期上上海海金金融融中中心心形形成成的的历历史史背背景景
((一一))晚晚清清时时期期的的经经济济础础与与金金融融雏雏形形
19世纪中叶,上海因《南京条约》开埠,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外国资本通过设立洋行、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上海
建立了最初的金融网络。例如,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OrientalBank)在上海设立分行,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外资银行。至
19世纪末,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相继进入上海,形成以租界为中心的外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传统钱庄和
票号在本地商业活动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承担着汇兑、信贷等础金融服务。这种“外资主导、本土补充”的格局,为民国时期
金融中心的形成奠定了础。
((二二))北北洋洋政政府府时时期期的的金金融融政政策策与与市市场场扩扩张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推行“实业救国”政策,鼓励民族资本发展。上海凭借通商口岸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内地
资本流入。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证券交易开始规范化;1916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运营,标志着现代资本市
场的雏形出现。此阶段,本土银行业迅速崛起,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通过吸收社会存
款、发行债券等方式,逐渐打破外资银行的垄断地位。至1920年代,上海已形成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和传统钱庄三足鼎立的
金融格局。
二二、、上上海海金金融融中中心心形形成成的的关关键键阶阶段段
((一一))南南京京国国民民政政府府的的金金融融整整合合((1927–1937))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力强化金融管控。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统一货币单位;1935年实施法币改革,禁止银元
流通并确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大行的货币发行权。这些措施削弱了外资银行和钱庄的货币控制力,
使国家银行体系成为金融核心。同时,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1927年成立)和票据交换所(1933年设立)的运作,提高了金
融交易的规范性和效率。至抗日战争前,上海集中了全国67%的银行总行和81%的银行分行,成为无可争议的金融中枢。
((二二))战战时时金金融融的的特特殊殊形形态态((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但上海仍通过外汇黑市、走私贸易维持金融活动。日军占领租界
前,上海的外汇交易量一度占全国90%以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权强制推行“中储券”,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但
地下金融活动依然活跃。此阶段上海金融市场的畸形繁荣,反映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特殊韧性。
三三、、金金融融中中心心的的核核心心要要素素与与运运作作机机制制
((一一))金金融融机机构构的的集集聚聚与与分分层层
上海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顶层是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及中央银行的国际汇兑业务;中层是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
国家资本支持的商业银行;层则是数以百计的民营银行和钱庄,服务于中小工商业者。这种分层体系既保证了大规模资本运
作的需求,也满足了地方经济的融资需要。至1936年,上海共有银行总行58家、分行119家,钱庄48家,保险公司62家,形
成完整的金融服务网络。
((二二))金金融融市市场场的的多多元元化化发发展展
除传统的信贷业务外,上海发展了包括证券、外汇、黄金在内的多层次市场。1920年成立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涵盖股
票、公债、棉纱等多种交易品种;1921年成立的上海金业交易所,日均黄金交易量达5万两。外汇市场则通过“汇划”制度实现
跨国结算,1930年代上海的外汇交易规模已超过香港和孟买。这种多元化市场结构,使上海成为远东地区资本配置的核心节
点。
四四、、国国际际联联系系与与地地缘缘政政治治的的影影响响
((一一))租租界界制制度度提提供供的的特特殊殊保保障障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治外法权地位,使上海金融市场免受国内战乱和政权更迭的直接影响。外资银行依托领事裁判权保障资产
安全,华资银行也通过注册为外商企业或购买“道契”(租界地契)寻求庇护。这种“超主权”特性吸引了大量逃避政治风险的资
本涌入,1930年代上海外滩集中了全国80%的外资银行资产。
((二二))全全球球资资本本流流动动的的枢枢纽纽作作用用
上海通过国际汇兑网络与伦敦、纽约、孟买等金融中心紧密联动。1934年白银危机期间,上海白银外流量占全球50%,直接
促使美国出台《白银收购法案》。抗日战争前,上海的外汇储备规模长期维持在3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当时国民政府年财政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