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诏国与吐蕃关系史新考.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南诏诏国国与与吐吐蕃蕃关关系系史史新新考考

一一、、南南诏诏与与吐吐蕃蕃关关系系的的历历史史背背景景

((一一))地地缘缘政政治治格格局局的的形形成成

7至9世纪的东大陆,唐朝、吐蕃与南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南诏国(738-902年)崛起于云南洱海地区,吐蕃帝国(618-

842年)则控制青藏高原及西域地区。两者的地理接壤区域在今川西高原至滇西北一带,横断山脉的天然屏障与茶马古道的交

通网络,共同构成了双方互动的基础条件。唐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略政策,特别是天宝战争(751-754年)后南诏的叛唐,直

接推动了南诏与吐蕃的结盟。

((二二))民民族族交交融融的的深深层层基基础础

吐蕃属藏缅语族,南诏王室虽自诩为哀牢后裔,但其统治阶层实为乌蛮系民族。语言学研究显示,南诏境内流行的白蛮语与

古藏语存在词汇相似性,宗教仪轨中的本教元素在两政权中均有体现。这种文化亲缘性为政治联盟提供了心理认同基础,而

横断山区的氐羌系族群迁徙走廊,更使得滇藏交界地带形成特殊的文化过渡区。

二二、、政政治治军军事事同同盟盟的的建建立立与与演演变变

((一一))天天宝宝结结盟盟的的实实质质分分析析

752年南诏王阁罗凤接受吐蕃赞普钟封号,学界多将此视为臣属关系的开端。但新近发现的敦煌吐蕃文书P.t.1287显示,吐

蕃对南诏的称谓为兄弟之国,而非属国。南诏在会盟仪式中使用天降神石的盟誓方式,明显区别于吐蕃与吐谷浑等属国

的献土归附仪式。这种特殊盟约关系,实为吐蕃对抗唐朝的战略布局:通过物资支援(贞元会盟时吐蕃岁供南诏丝帛五万

匹)换取南诏对东部防线的军事支撑。

((二二))维维州州争争夺夺的的战战略略博博弈弈

790-801年间围绕维州(今四川理县)的拉锯战,暴露了同盟关系的脆弱性。吐蕃曾承诺将夺取的唐地分半与南诏,但实际

控制维州后却屯驻重兵。南诏暗中保持与唐朝的使节往来,794年异牟寻重新归唐的苍山会盟文书显示,南诏控诉吐蕃赋重

数,悉夺其险要立营候。这种双重外交策略,体现了南诏在两大强权间的生存智慧。

三三、、经经济济文文化化互互动动的的多多维维透透视视

((一一))茶茶马马贸贸易易的的早早期期形形态态

滇藏商道上的物资交换早于官方结盟。南诏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蛮书》卷七),吐蕃则需求南

诏的茶叶、盐铁。值得注意的是,吐蕃入滇获取的银生茶并非单纯生活物资,而是高原作战的重要战略资源——茶叶中的维

生素可预防士卒坏血病。这种经济依赖关系在823年吐蕃内乱后逆转,南诏开始通过贸易吸纳吐蕃战马以增强骑兵实力。

((二二))佛佛教教传传播播的的纽纽带带作作用用

吐蕃密教与南诏阿吒力教的交融,构成文化互动的重要维度。785年吐蕃僧人在洱海地区建立吐蕃神祠,而南诏劝丰祐时期

(824-859年)的崇圣寺金顶,明显模仿吐蕃寺院建筑形制。更值得注意的是《南诏图传》中出现的吐蕃样式金刚杵,以及凤

伽异迎娶吐蕃公主带来的《般若经》译本,这些宗教元素的传播往往先于官方使团活动。

四四、、军军事事冲冲突突的的深深层层动动因因

((一一))铁铁桥桥之之战战的的转转折折意意义义

794年南诏突袭吐蕃神川都督府,夺取铁桥(今丽江塔城)等十六城。传统史观将此归因于异牟寻的背盟,但维西傈僳族口传

史诗《祭天古歌》披露了重要细节:吐蕃驻军强征当地部落的鹰翎税(每户年纳鹰羽三十支),导致各族群联合反抗。此战

不仅使吐蕃失去对滇西北的控制,更引发连锁反应——吐蕃东南防线的崩坏,为9世纪中叶的帝国解体埋下伏笔。

((二二))器器械械技技术术的的竞竞争争转转移移

南诏在后期战争中展现的攻城技术,折射出双方军事交流的复杂性。樊绰《蛮书》记载南诏军使用吐蕃式牛皮盾阵,而吐蕃

在843年进攻南诏时却遭遇飞石车反击。考古发现证实,大理海东城遗址出土的配重式抛石机部件,与吐蕃卫藏地区发现的

唐式军工模具存在技术同源性。这种军事技术的双向流动,揭示出对抗中隐含的文明传播机制。

五五、、关关系系嬗嬗变变的的历历史史启启示示

((一一))山山地地文文明明的的生生存存策策略略

南诏在唐蕃之间的钟摆式外交,本质上是山地政权对地缘困局的应对。吐蕃强盛时,南诏借其势抗衡唐朝;当吐蕃衰微,又

转而联唐自保。这种策略与纯粹的朝贡体系不同,更接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南诏王世隆(860-877年在位)同时

采用唐朝建极年号和吐蕃赞普尊号,正是双重身份的政治表演。

((二二))民民族族走走廊廊的的长长效效影影响响

吐蕃与南诏的互动,塑造了滇藏走廊的民族分布格局。铁桥战役后,吐蕃战俘被安置于拓东城(今昆明),形成藏回先民;

南诏战俘则充实吐蕃东南戍边部落,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