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关于要求各工程项目规范砌体结构植筋位置的通知
?各工程项目部:
砌体结构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筋作为砌体结构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整体建筑质量。近期,在对多个工程项目的检查中发现,部分项目砌体结构植筋位置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为确保各工程项目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消除安全隐患,现对规范砌体结构植筋位置的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植筋位置规范的重要性
1.结构稳定性
砌体结构通过植筋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受力体系。准确的植筋位置能够保证砌体在承受竖向荷载、水平荷载等各种外力作用时,力能够有效地传递到主体结构,从而维持结构的稳定性。若植筋位置偏差过大,会导致砌体与主体结构连接不可靠,在受力时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引发结构变形甚至破坏。
2.安全性
规范的植筋位置是保障建筑使用安全的基础。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合理设置的植筋能够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倒塌的风险,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不符合规范的植筋位置可能无法满足结构在灾害情况下的受力要求,成为安全隐患。
3.建筑质量
植筋位置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准确的植筋位置有利于保证砌体的砌筑质量,使灰缝饱满、均匀,避免因植筋位置不当导致砌体施工困难,影响墙面平整度、垂直度等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
二、砌体结构植筋位置的相关规范要求
1.设计规范依据
砌体结构植筋位置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设计图纸是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使用功能、荷载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施工单位必须认真研读设计图纸,明确植筋的具体位置、规格、数量等要求。
2.一般规定
-植筋应植入混凝土构件或其他可靠的主体结构中,植入深度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植入深度不宜小于10d(d为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100mm。
-植筋间距应根据砌体的类型、厚度以及设计要求合理确定。通常,水平植筋间距不宜大于500mm,垂直植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转角处、丁字墙处等部位,植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植筋应避开梁、板、柱等结构中的钢筋,不得损伤主体结构钢筋。如遇冲突,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如调整植筋位置或采用其他连接方式。
3.不同砌体类型的植筋位置要求
-填充墙砌体
-填充墙与混凝土柱、梁、墙交接处,应沿柱、梁、墙高度方向每隔500-600mm植筋,植入墙内长度不宜小于700mm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当填充墙长度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措施,一般在墙顶设置通长钢筋与梁拉结,拉结钢筋的植筋位置应准确,确保与梁有效连接。
-填充墙底部应设置现浇混凝土坎台,高度不宜小于200mm。坎台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植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坎台的稳定性。
-承重墙砌体
-承重墙植筋要求更为严格,其植筋位置应与设计图纸精确对应。在承重墙与混凝土柱、梁交接处,植筋间距、深度等应严格按照设计执行,以确保承重墙能够可靠地传递竖向和水平荷载。
-对于多层承重墙,上下层植筋位置应保持垂直对齐,保证力的传递路径顺畅。在转角处、十字墙交接处等关键部位,植筋应加密、加强,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1.存在的问题
-植筋位置偏差
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或规范要求确定植筋位置,导致植筋位置偏移较大。例如,有的植筋偏离墙体边缘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影响砌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效果。
-植筋深度不足
为图施工方便,个别施工人员减少植筋深度,未达到设计及规范规定的10d且不小于100mm的要求。这使得植筋锚固力不足,在受力时容易出现拔出等破坏情况。
-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
植筋间距过大或过小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的地方水平植筋间距超过600mm,垂直植筋间距超过700mm,不能满足砌体结构的受力要求;而有的地方又过于密集,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同时也可能影响周边混凝土的质量。
2.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工程项目在填充墙施工过程中,部分植筋位置偏差较大。在对该项目进行检查时发现,部分植筋距离墙体边缘达到80mm,超出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当该部位墙体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时,出现了局部裂缝,经检测发现是由于植筋位置偏差导致砌体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紧密,力传递不畅所致。
-案例二
另一工程项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解读 2018继续教育答案.docx
- 公路硬化劳务合同.docx
-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docx
- 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文明施工交底书.docx
- 公路货物运输合同.docx
- 公路路基沉陷问题的处理方案.docx
- 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 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docx
- 公路边坡护栏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docx
- 公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全文.docx
- 【戴德梁行】新型城镇化4.0 特色小镇.docx
- 2025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政治试卷 含解析.pdf
- 关于《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3项标准修改单.pdf
- 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中国科协主席万钢.docx
- 生成式AI时代下的就业与挑战.docx
- 大华国际-大华国际咨询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年.docx
- 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政治试题及答案.pdf
- 2025年中国日式餐饮市场简析报告-嘉世咨询.docx
- 空间计算时代下AR+AI实践与探索.pdf
- 从技术到市场:星闪 NearLink 打造无线短距离通信商业化新增长极.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