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概念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总体作业空间作业空间设计时人体测量学数据运用第3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近身作业空间坐姿近身作业空间第32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站姿近身作业空间站姿单臂作业近身空间站姿双臂作业近身空间第33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脚作业空间第34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受限空间第35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通道空间第36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人机界面设计第37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信息显示装置机器和设备中,专门用来向人表达机器和设备的性能参数、运转状态、工作指令以及其它信息的装置。特征能够把机器设备的有关信息以人能接收的形式显示给人。按人接受信息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将显示装置分为视觉显示、听觉显示和触觉显示。分类第38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种显示方式传递的信息特征第39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仪表显示设计仪表的类型数字式显示仪表刻度指针式仪表读数用仪表检查用仪表警戒用仪表追踪用仪表调节用仪表第40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表盘设计仪表刻度盘形状的选择,主要根据显示方式和人的视觉特性开窗式、圆形式、半圆形式、水平直线式、垂直直线式仪表刻度盘的大小对仪表的认读速度和精度有很大影响。第4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刻度设计1、量表的划分量表的划分指的是仪表刻度所指示的具体数值的划分,如大刻度指示多少数值,小刻度指示多少数值.以反分多少个刻度等。2.刻度间距刻度间距指的是二个最小刻度标记(或刻度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它与人眼的分辨能力和视距有关3.刻度标记(或刻度线)每一刻度标记代表一定的读数单位第42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刻度的标数仪表的刻度必须标上相应的数字,才能使人更好地认读。第43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指针设计五、数码和字符设计第44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六、指针式仪表的颜色设计第45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信号显示设计一、信号显示特征二、信号灯的视距和亮度三、信号灯的颜色四、闪光信号五、信号灯的形象和复合显示第46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自动化制造系统人机一体化设计与评价第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欧洲:Ergonomics人类工程学或工效学。美国:HumanFactors;HumanFactorsEngineering人类因素学或人类因素工程学。其他:工程心理学(前苏联);人间工学(日本);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机控制学;宜人学等。自动化制造系统,特别是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得出现和大量使用,导致使用者与制造系统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需要重新认识人在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提出了发展适度自动化的制造系统----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的概念:概念的由来第2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国际人机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ErgonomicsAssociation):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第3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与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第4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从自动化制造的角度,所谓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就是人与具有适度自动化水平的制造装备和控制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各自执行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人与机器(制造装备)共同决策、共同作业,从而突破传统自动化制造系统将人排除在外的旧格局,形成新一代人机有机结合的适度自动化制造系统。第5页,共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