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陋室铭》备课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陋室铭》备课资料

一、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刘禹锡不仅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哲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婉约,既有着雄浑壮阔的意境,又饱含细腻深沉的情感,被后人誉为“诗豪”。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讽刺、人生感慨、自然景观、民间风情等诸多方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致力于革新文风,反对骈文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倡质朴自然、内容充实的散文创作;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交往密切,唱和频繁,世称“刘白”。其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等。

创作背景: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的社会面临着诸多困境。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日益严重,中央政权受到极大威胁;宦官专权现象猖獗,他们操纵朝政,卖官鬻爵,使得政治腐败不堪;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禹锡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积极参与政治革新。他早年仕途顺利,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在官场中崭露头角。后来,他追随王叔文参与“永贞革新”,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削弱宦官和藩镇的势力,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唐朝的繁荣昌盛。然而,革新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残酷打压。这场改革仅持续了146天便宣告失败,刘禹锡等革新派人士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刘禹锡历经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陋室铭》相传作于他被贬和州期间。当时,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他,半年内三次给他更换住所,一次比一次简陋,最后将他安排在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中。刘禹锡对此愤懑不已,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陋室铭》,以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同时也对那些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人进行了无声的嘲讽。

二、文体知识

“铭”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起源于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这些器物可以是青铜器、石碑、日常用具等,通过在上面铭刻文字,人们将重要的事件、道德准则、个人感悟等记录下来,以便后人铭记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铭文体一般文辞精练,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便于记忆和传诵。其内容主要包含颂扬、劝勉、警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根据用途的不同,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被称为“座右铭”,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可视为座右铭的一种,时刻提醒人们要不断追求进步和更新;刻在石碑上,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做“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通过对柳宗元生平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敬重和怀念之情。《陋室铭》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不足百字,但却韵脚和谐,节奏明快,运用了对偶、排比、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在形式上整齐优美,在内容上深刻含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原文及注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名:在这里作动词,意为出名、有名。在古代,一座山若有仙人居住,往往会声名远扬,成为人们向往和敬仰的地方,如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蓬莱山等,都因仙人的存在而闻名于世。

灵:神异,具有灵性。古人认为,水中若有龙潜藏,水就会变得神秘而富有灵气,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和权威的象征,如《易经》中就有“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等关于龙的描述。

斯:指示代词,这。在古文中,“斯”常常用来指代近处的事物或人,与“彼”相对,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斯”指代的就是时间。

惟:只,仅仅。表示强调,突出后面所描述的内容是唯一重要的,如“惟利是图”,强调只追求利益。

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本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在这里比喻人的品德美好,能像香气一样传播开来,被他人所感知和敬仰。《诗经》中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也是用“馨”来形容美好的品德。

上:长到,蔓延到。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苔痕逐渐向上生长、覆盖台阶的动态过程,赋予了苔痕以生命力,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

文档评论(0)

十分心意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