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绝密★启用前

晋中市2025年1月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和”字在古文中写作“龢”,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相应也。从口,禾聲”。

该字由“禽”和“禾”两个部分组成。“龠”原指一种古代乐器,“禾”作为声旁,表示

字的发音。意为当吹奏“龠”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中会发出不同的声调却依然能够组成和

谐悦耳的乐音,表示声音的和谐、调和。“和”字从而也引申出和谐、和合等含义,并逐渐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核心价值。

②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和”文化。最早对“和”文化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国语·

郑语》中郑国史官史伯同郑桓公进行“和”“同”的哲学思辨。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

则不继”,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把许多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达到平衡是和谐

,如此才能使事物丰盛生长,若同,则会使事物灭亡。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与齐

景公更进一步探讨“和”“同”的区别。晏婴以烹饪汤羹和制乐为比喻,指出正是因为不同

元素的加入才使汤羹更为美味,并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从反面说明若只求“同”则无法达到“和”的状态,并将其类比至人际关系处理和国家治

理的层面。而后,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们深刻反

思,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提出了“和”的理想社会图景,主张通过礼乐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达

“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和”文化,主张以善为本、致中和、天

人合一等理念。到西汉、两宋时期,儒家“和”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汉代《礼记》提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过制由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强调理解天地之道,是兴

起礼乐的关键。再到宋明时期,朱熹倡导“和而不同,执中两用”的处事方法,王阳明心学

则提出通过修炼内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儒家“和”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儒家“和”文化在个人修养层面表现为心和,倡导通过修养自身、培育理想人格来达

到心和的状态。心和强调人的内在身心和谐,既包括健康体魄的养成,也包括和谐心性的修

养。要做到心和,先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孟子提出“性善论”以及四端说,即“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

为,人性之中的善与生俱来,修身能够更多地开发善性。《大学》中也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追求至善的重要性。要心怀中正平和之念,恪守

中庸之道,以求达到和谐之境。真正的君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在情感未发之时,内心保持平静,是谓“中”;而当情感发出时,能够适度控制,恰

到好处,是谓“和”。这种内心的平和与情感的适度表达,正是实现身心和谐的关键。

(摘编自沈红伟《儒家“和”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

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与“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为人

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这就要求国家间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模式,平等对待世

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在一些国际和地

区重大问题上积极沟通、平等协商,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293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