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宋宋代代科科举举制制度度演演变变及及其其影影响响
一一、、北北宋宋科科举举制制度度的的改改革革与与完完善善
((一一))宋宋太太祖祖与与宋宋太太宗宗时时期期::科科举举制制度度的的重重建建与与张张
宋初政权在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亟需通过科举制度吸纳人才以巩固统治。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下诏恢复科举,
确立“三年一贡举”的基本制度。开宝六年(973年)创立的殿试制度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最终录取权收归皇帝,形成解试、省
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至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大幅大录取规模,当年取进士109人,超过唐五代年均数的十
倍,此举既缓解了士人不满,又强化了皇权对士大夫群体的控制。
((二二))宋宋真真宗宗至至仁仁宗宗时时期期::制制度度规规范范的的全全面面确确立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推行的糊名(弥封)法与天圣七年(1029年)实施的誊录制,标志着科举防弊体系的重大突破。景
德四年(1007年)颁布的《考试进士程式》明确规定了策论写作的字数、格式要求。庆历新政期间(1043-1044年),范仲
淹推动的科举改革主张“先策论后诗赋”,虽然新政失败,但其重视实务的取向影响了后续改革方向。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
修主持的贡举事件,通过打击“太学体”文风,确立了平实畅达的文学标准。
((三三))宋宋神神宗宗时时期期::王王安安石石变变法法的的制制度度重重构构
熙宁四年(1071年)实施的科举新政具有颠覆性:废除明经诸科,独留进士科;考试内容以经义取代诗赋;创设“三舍法”将学
校教育与科举衔接。元丰年间(1078-1085年)颁布的《贡举令》形成完整法律体系,规定考官回避、考场监察等细则。这些
改革强化了经世致用导向,但过度强调《三经新义》也导致学术僵化,为后世争议埋下伏笔。
二二、、南南宋宋科科举举制制度度的的调调整整与与延延续续
((一一))考考试试制制度度的的恢恢复复与与修修正正
建炎二年(1128年)在战乱中恢复科举,绍兴年间(1131-1162年)重建礼部贡院,完善地方解额分配制度。针对北方沦陷
区士子,特设“流寓试”以维系人心。淳熙元年(1174年)确立的“混补法”与“待补法”,规范了太学生参与科举的途径。考试内
容逐步回归经史传统,朱熹等理学家通过编纂《四书集注》影响科举取向,为元代“四书取士”奠定基础。
((二二))防防弊弊体体系系的的精精细细化化发发展展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推行“五色号籍”制度,详细登记考生户籍、保人信息。嘉定十二年(1219年)创设“帘试”复核机制,
对及第者进行现场策问测试。针对考务腐败,实行“别头试”(考官亲属单独考试)、“锁院”(考官入闱隔离)等制度。这些措
施虽未能根绝舞弊,但使宋代成为科举史上制度最严密的时期。
((三三))区区域域配配额额制制度度的的形形成成
景祐元年(1034年)创立的“逐路取人”制度,到南宋发展为系统的“分路取士”政策。绍兴五年(1135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七个
科举区,按人口、赋税分配解额。这种地域平衡政策既缓解了南北矛盾,又促进了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冒
籍”等新问题。
三三、、宋宋代代科科举举制制度度的的特特点点分分析析
((一一))取取士士规规模模的的跨跨越越式式增增长长
北宋共开科81次,取进士19595人,年均约70人;南宋开科49次,取进士23198人,年均超过200人。与唐代年均28人相比,
规模大近十倍。这种“广开仕路”政策使科举成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元丰改制后进士出身者占宰辅比例达90%以上。
((二二))考考试试内内容容的的经经义义化化转转向向
熙宁变法后形成的经义考试模式,要求士子“通经致用”而非单纯记诵注疏。绍兴年间形成的“经义十段文”格式,将破题、承
题、起讲等程式固定化,这种标准化写作虽利于评判,但也束缚了思想创新。理学的兴起与科举的结合,使道德性命之学逐渐
成为考试重点。
((三三))社社会会流流动动的的空空前前活活跃跃
据《宋史》列传统计,北宋中期46.1%的官员出身寒素。科举打破了门阀垄断,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流动
景象。但土地兼并加剧也使科举日益成为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真宗朝宰相王旦直言:“科举虽广取,然占田不足者难以为
继。”
四四、、宋宋代代科科举举制制度度的的历历史史影影响响
((一一))政政治治结结构构的的重重塑塑作作用用
科举制造就了新型士大夫政治集团,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得以形成。宰辅多起于州县,强化了中央集权。但过度
的“重文轻武”政策削弱了军事力量,南宋叶适批评:“本朝以儒立国,而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