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寄参寥
宋・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1. 参寥:僧人道潜的字,于潜(今浙江临安)人,自号参寥子,有诗名,与苏轼交谊甚笃。
2. “有情风”二句:风卷潮来,又送潮归,以风之有情与无情,写世事之无常。
3. 钱塘:旧县名,在今浙江杭州。
4. 西兴: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北,西临钱塘江。
5. 斜晖:傍晚西斜的阳光。
6. 俯仰:低头和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7.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指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8. 空翠:指绿色的草木,或指青山。
9. 烟霏:云烟弥漫。
10. 相得:彼此投合。
11. 东还海道: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却不忘归隐,曾计划从海道回东山。
12. 谢公:指东晋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东山,后出仕,官至宰相。
13. 西州路:在今南京西。谢安病重时,曾由西州门入城,死后,其外甥羊昙因悲悼谢安,行不由西州路。
翻译
那有情的风,万里迢迢把钱塘江潮卷来,又无情地将它送回。试问钱塘江上,西兴渡口,曾见过几次夕阳斜照?不必去思量古往今来的变迁,转眼间古人都已不再。有谁能像我东坡一样,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依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还记得西湖的西岸,在暮山景色最美的时候,青山翠影,云烟弥漫。算起来诗人之间彼此投合,像我和你这样的实在稀少。约定他日,我从海道东归,希望能像谢安一样,实现归隐的高雅志向。到那时,你不要像羊昙那样,在西州路上,因我而伤心落泪。
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此词创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即将被召回汴京。参寥是苏轼的好友,二人志趣相投,常以诗词唱和。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与参寥交往频繁,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此次即将分别,苏轼感慨万千,一方面对官场的起伏感到厌倦,渴望能像谢安一样有朝一日归隐;另一方面,又对与参寥的友情十分珍视,于是写下这首词寄给参寥,既表达了对友情的不舍,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归隐之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作品展现出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才情,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深度解读
14. 思想内涵:这首词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归隐的向往。苏轼通过对钱塘江潮起潮落的描写,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又以古人的兴衰为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他与参寥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归隐的渴望,体现了他在历经宦海沉浮后,对淡泊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
15. 艺术手法:
◦ 修辞手法:开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风以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潮水的来去,也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 表现技巧: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如“东还海道”“西州路”等,借谢安和羊昙的故事,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和对友情的期望,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语言特色:语言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既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的壮阔之语,又有“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的细腻描写,豪放与婉约相结合,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6. 情感表达:情感脉络清晰,开篇由景入情,感叹世事无常;接着回忆与参寥在西湖的美好时光,表达友情的珍贵;最后以归隐之约收尾,情感从感慨到珍视再到期待,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而强烈,通过直接抒情和借典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了苏轼对友情和人生的态度。
17. 社会影响:在当时,苏轼的词就已广为流传,此词所表达的对友情的重视和对归隐的向往,引发了许多文人的共鸣。在后世,它成为苏轼豪放词风与情感表达的经典之作,为后人研究苏轼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其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精神的影响。
18. 个人风格:苏轼的词风豪放豁达,在这首词中也有明显体现。他以宏大的视角开篇,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慨相融合,展现出开阔的胸怀。同时,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描写,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村居》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登高》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