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言文阅读之句式过关-(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文言文阅读之句式过关-(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解析

考点解析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思路分析

思路分析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①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②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对话省。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樊哙曰:

文档评论(0)

番茄笑一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