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演讲人:护理部
2022-06-13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10-2020
目录
附录A(资料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管、
吸引(吸痰)管的规格
10
附录B(规范性)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流程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Endotrachealsuctioninginadultsreceiving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
2021-02-01发布
2021-05-01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发布
T/CNAS10-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本文件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护理学会、北京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天津市北辰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红、李春燕、关欣、成守珍、绳宇、王志稳、李乐之、张雪静、刘凯、杜桂芳、骆金铠、杨丽娟、徐凤玲、李黎明、燕朋波、叶丽云、熊杰、王斗、杜斌、赵艳伟、郭海凌、李尊柱、李真、杨慧、梅茵、韩媛媛、董亮、营晓、李栩亭。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1.范围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的基本要求、识别吸引指征、确定吸引方式、选择吸引(吸痰)管及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人工气道artificialairway
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2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suctioning
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3.3开放式气道内吸引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
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
4密闭式气道内吸引closed-endotrachealsuctioning
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
5声门下吸引subglotticsecretiondrainage
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管导管,通过负压吸引,直接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的方法。
4.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4.1应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
4.2应进行气道温湿化,Y型管温度应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100%。
4.3应每隔6~8h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持在25~30cmH2O。
4.4应遵循无菌原则,手卫生应遵守WS/T313的规定。
4.5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WS/T311中的规定进行隔离和自我防护。
5.识别吸引指征
识别吸引指征
5.1气道内有可听见、看到的分泌物。
5.2听诊可闻及肺部粗湿啰音。
5.3考虑与气道分泌物相关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血气分析指标恶化。
5.4排除呼吸机管路抖动和积水后,呼吸机监测面板上流量和(或)压力波形仍呈锯齿样改变。
5.5考虑与气道分泌物增多相关的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小,或容积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大。
5.6考虑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容物等状况时。
5.7需留取痰标本。
6.确定吸引方式
确定吸引方式
6.1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
6.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
——呼气末正压≥10cmH20;
——平均气道压≥20cmH20;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