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8年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

2018年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第3课

一、选择题

1.在下图关于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人争论的原因是()

A.新法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新法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新法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图片中,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等问题,据此可得出是关于新法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B

2.司马光曾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这一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体现在下列哪些措施中()

①农田水利法②免役法③青苗法④保甲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吏强制农民借贷,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免役法也加重了贫民的经济负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答案:B

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诗文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解析: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题干中的法令主要是富国之法,没有涉及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故①④项错误。③项是法令的目的和作用,②项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答案:D

5.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

①精简军队②缩减编制③节省军费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项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6.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 B.拥护变法的人

C.反对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解析: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其代表人物为司马光,故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指拥护变法的人。

答案:B

7.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偏执的性格与变法失败有一定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因此变法失败带有必然性;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这说明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C

8.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B.变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C.宋神宗的变法态度动摇

D.变法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王安石全集》卷三十九

材料二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卷六

材料三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王安石)。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请分析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理财以其道”“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进行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并联系两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进行分析。

答案:(1)观点:正确理财;吏禄增加不会导致经费紧张。

(2)不同: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重用小人,导致民怨沸腾,国家败亡。材料三认为王安石是杰出的完人。原因:王夫之否定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10.阅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