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VIP

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7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三教合一

1.(2024山西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且夫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回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材料旨在强调 ()

A.修身养性 B.“尊道”“贵儒”

C.独尊儒学 D.独尊道家

2.(2024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帮助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惊的作用而旺盛,但佛教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梁文》中记载,“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须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3.(2024安徽合肥六中高二月考)唐中期兴起的古文运动主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认为其不便于自由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须要。据此可知,唐代古文运动旨在 ()

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B.实现文学的世俗化

C.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D.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题组二程朱理学

4.(2024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下图是北宋闻名学者张载留下的珍贵思想遗产,这表明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 ()

A.学习古代圣人的精神

B.遵守人间社会伦理规范

C.为百姓创建华蜜生活

D.重建人间社会价值标准

5.(2024四川成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朱熹向宋孝宗进谏“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见 ()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6.《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行以食。”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确定人正值的欲求

C.提倡适当放纵私欲

D.特殊关注百姓生计

7.(2024吉林试验中学高二期末)朱熹的成才之路始于儒家经典,他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涉猎佛道思想,最终回来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又有很多指责和攻击的言论。这种改变反映了 ()

A.程朱理学中融合了佛道思想

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产生排斥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题组三陆王心学

8.(2024陕西汉中五校高二月考)陆九渊认为虽然本心即理,心中之理本无少欠,但由于气禀物欲的遮挡,须要用功夫洗涤刮磨。他还认为“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其“剥落”的方式是 ()

A.向内探究 B.“格物致知”

C.向外探究 D.内外探究

9.(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二月考)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 ()

A.修养本心 B.勤奋好学

C.“格物致知” D.学以致用

10.“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见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实力提升练

题组一三教合一

1.()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解》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行也;治出世,非佛亦不行也。”这说明 ()

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

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学正统地位稳固

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

2.(2024山西运城高二月考,)闻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很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殊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殊是释)却风靡数百年。陈寅恪在这里强调的是魏晋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B.儒学不能满意现实须要

C.佛、道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题组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3.(2024陕西延安一中高二月考,)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白“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1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