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docx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内容预览: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老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学习目的

1、理解文章构造,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

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根底知识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磐石()喧嚣()深邃()重荷()门槛()

2、解词。

重荷: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二、理解探究

1.理清“客人”访咨询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么样理解的?

三、合作释疑

4.“他诚然孤单,但是有‘永久’为伴”,这里的“永久”指的是什么?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确实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同时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四、课内精读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明白您的生平,把您的音讯带给万千群众,使他们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好像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如何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内心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6、贝多芬为什么经常回绝客人看望?

7、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8、假设你如今双耳失聪,请描绘一下你的心情。

五、拓展延移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听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但是那一次的演奏依然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内心抓,痒痒的又舒适又难受。那伟大的气势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但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爱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确实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意图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势。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辉。“星海确实是后一种人!”--我当时如此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忽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马上通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本人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确实是冼星海么!”我觉得非常熟识,而也感到陌生。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拟,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拟,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应酬也不记得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打算,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但是,他那种气势,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打算。我坚信他一定能到达,由于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搜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搜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如今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打算。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漂亮、宏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意味”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答复,“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确实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如此一个人,如何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如此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数十年中小学教育课件、试卷、练习、学案、教案等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