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真正的悲剧,最终都会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在元杂剧中,不是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也不是没有惨绝人寰的杀戮,但连一丝光明的希望都不留的“真正的悲剧”确实很难找到。像莎士比亚式的“坏人得不到好报,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好报”的残酷的坦白,是元杂剧作家们根本不愿意为之的,他们往往会安排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

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是什么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道、释三教并存,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法”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道德长期占统治地位。“和”是维护封建宗法的前提,“和”的思想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家认为人的一言一行,都有鬼神记录和裁判,结果总是做善者降之以祥,做恶者降之以灾。佛家认为今生的苦难是前世造的孽,今生种善因,来世必得善果。这些学说在人们的身心打下了深刻烙印,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元杂剧中出现这种无往而不在的圆满之美,正是剧作家被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俘虏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天的民族,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是国民乐观精神之体现,表达了对正义力量必胜的信念,但同时也是封建文人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的结果。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四折为通例。四折通常是开端、经过、高潮、结局。元杂剧的体例决定元杂剧在第四折必须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在高潮结束后戛然而止,对于戏剧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归“圆”,对于观众来说,是留有遗憾的。这也就促使作家最后要创作一个“大团圆”结局。

元代的统一出现了各族人民间空前的融合。统治者对人民的意识形态放松了控制,逐渐摆脱程朱理学的精神控制。蒙古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让一些反封建作品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成为可能。元杂剧作家在新的文化因素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创作出了一系列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结合,《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结合等,作家对这种“无媒苟合”的歌颂,在宋代是不敢想象的。

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真定、太原和南方的扬州、建康等城市经济都十分活跃。元杂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须执行它的教化功能,但作为戏剧不能忽略它娱乐的本质。《说文解字》释“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战争时的角逐厮杀,演进为和平时的模仿娱乐。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形式,需要迎合兴起的市民阶层的口味。我国广大的人民受几千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能像古希腊人一样去欣赏《美狄亚》中母杀子的悲剧,也不可能像欧洲人一样喜欢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他们能接受的是《窦娥冤》《赵氏孤儿》中的“善恶终有报”,是才子佳人的大团圆式结尾。

(摘编自崔美子《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不少剧本就其戏剧冲突来说是悲剧性的,但悲剧冲突的结果却常常被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包括王国维、鲁迅、胡适、朱光潜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这种“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的大团圆结局持批判态度。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中国古典叙事观念,它也同样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并未消解作为悲剧要素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悲剧形式。从悲剧创作实践来看,悲剧的确往往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但这只是悲剧的现象而已,对悲剧本质的界定不应当只以现象为依据。同样,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现象,对中国古典戏剧中是否存在悲剧的论断必须以悲剧的实质为依据。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是经典性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导。”悲剧作品存在于读者的体验之中,这种体验包括怜悯、恐惧、绝望等。窦娥的悲惨遭遇引起读者的悲悯,窦天章出卖女儿、张驴儿父子对窦娥的欺侮、太守的昏庸腐败这些情节在使读者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观照出他们内心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这种感情不会因窦娥冤屈昭雪的结局而被颠覆,在一时的欣慰过后读者陷入更为深刻的悲剧体验之中。

中国传统悲剧追求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表现的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等,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直至近代,我国学者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我们才重视起对悲剧的理论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是透过大团圆结局的表象,可以得出,这些戏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等都是经典的古典悲剧作品。

(摘编自曹薇等《以〈窦娥冤〉为例浅析“大团圆”结局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305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计算机三级证持证人

把书放在枕头下了,知识在一夜间就能够能够根据浓度差,渗透进记忆细胞细胞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1月22日上传了计算机三级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