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研究
龙文军万开亮李向敏
123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再保险的现状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紧接着
介绍了农业再保险的五种模式,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倾向性的农业
再保险模式,即国家指定专门再保机构承担农业再保。最后,提出了完善农业再
保险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业再保险模式建议
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建立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在很多地区积极开展了试点,农业保险的经营取得了令
人鼓舞的成绩。2005年的保费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4%,
一举扭转了农业保险自1994年以来连续萎缩的局面。据中国保险监
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估计,2006年的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创历史最高,达8.46亿元。但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
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保险机构担心农业保险的业务扩张太大而出现赔
付困难。如何化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是促进我国农业保险持续健
康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为推动农业保险加快发展,国家必须
建立多层次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
防范机制,当前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
一、我国农业再保险的现状
(一)各级各部门积极出台文件支持完善再保险体系
2006年的国发23号文件指出,要“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
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从各地制定的推行农业保险的文件来看,试点地区已经认识到了农业
保险再保险对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绝大多数地区都提出要寻求农业
保险再保险的支持。中国保监会、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也已经意识
到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的重要性,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是龙文军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业自然风险规避与灾害补偿机制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之一。
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日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07:10:36
……………最新资料推荐…………………
(二)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再保险更是刚刚起
步,但是保险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再保险的支持。例如,上海安信农
业保险公司就于2005年与怡安再保顾问有限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合
同,这也是国内农业保险首次与国际再保险的合作。怡安再保为上海
安信提供巨灾数据预测、动态财务分析等咨询服务,以保障其种植业
保险业务的整体业绩,并通过再保险安排争取风险转移计划的最大经
济利益。国内的再保险公司也在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中再
集团作为国有专业再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了全国各地的农业保险试
点,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些技术和承保能力的支持与服务。先后
与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等三家专业农险公司签订了包括
一揽子成数分保合同、溢额分保合同、成数溢额分保合同、赔付率超
赔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再保险合同。同时针对浙江、福建两省的农
业保险试点项目,提供了包括成数分保、赔付率超赔等再保险支持和
保障。
(三)专家学者一直积极呼吁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在国外普遍建立了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的今天,中国的农业保险
再保险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2005年底,在中再集
团的发起下,有关专家学者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在北京共同讨论了
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问题,这次会议可以称得上是农业再保险发展
的一次里程碑。在会上,专家认为,农业保险离不开再保险支持。同
时还呼吁构建一个集合相关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力量共担风险的农业
再保险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内分散风险。
二、农业保险再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对农业再保险的认识障碍
1.政府的认识不到位
我国农业保险的试点时间不长,农业保险再保险的发展也滞后一
些,也面临着我国再保险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更严重。尽管国家
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而且很多试点地区也充分认识到了再保险的
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只是停留在文件中,并没有付诸实施。
文档评论(0)